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雁栖湖 >> 雁栖湖发展 >> 正文 >> 正文

10年20年30年40年致敬

来源:雁栖湖 时间:2023/3/17
                            

中国传统讲究以“十”为记

每个十年,都是国科大教职工

在校职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安东尼在《小王子》中曾言

“正是你为玫瑰花耗费的时光,

才使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

10年、20年、30年、40年......

国科大的美好、平安、有序

离不开“园丁”的辛勤浇灌和无私奉献

本期,跟国晓薇一起

走进他们与国科大

“拾光同行”、共同奋斗的故事

邵路路

国科大中关村校区管理(在校40余年)

时钟拨回40多年前,20岁出头的邵路路刚参加工作时,还是个爱玩、爱笑、腼腆话不多的小姑娘。

那时,怎么也想不到,多年以后中关村校区有很多难事都会找她处理,总务部很多同事遇到棘手之事经常问她:“邵老师你说怎么办?这事可太难了。”而邵路路总是能不动声色地帮着同事把事情办妥帖,以至于同事经常感慨:“邵老师,怎么到了你那儿办事这么容易?”

没有人生来就是“神奇女侠”,是职场不动声色地把小姑娘变成超人。

年,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启用,全校师生面临史无前例的大搬迁,总务部成了排头兵,而搬迁的那个夏天,也成了一个让邵路路想起来就“痒痒”的夏天。

4月,暑气开始逼近北京,邵璐璐的后背又疼又痒,“不挠不行,不挠太痒了,挠也不行,挠了又疼。”

搬迁工作迫在眉睫,即使后背已经“抗议”多次,病症愣是被邵路路放在一边。坚持了一阵后,邵路路感觉不论醒着、睡着、工作、休息都再也无法忍受异常的痛痒,医院就诊。医生看了邵路路的后背,不由地感慨:“你是怎么忍住的?”病因是长期高负荷工作导致免疫力下降,必须休息一周且要持续理疗7天才能基本痊愈。但想到搬迁的一大摊子事,就诊后第4天,邵路路带病上岗了。

年6月中关村校区启用,9号学生公寓共16层楼,施工单位交付的房间钥匙需要逐个核对。因为供水和电梯尚未启用,邵路路和部门4位同事先一口气爬到16楼,拿着所有钥匙从上往下一层层一个个房间试,5个人唯一的休息时刻就是口渴难忍去楼下喝一口食堂供应的冰汽水,转头又回去干活儿。

四十载辛劳的本职工作,将邵路路“推上”国科大首届拾光奉献纪念典礼领奖台,当邵路路接过沉甸甸的奖章时,心里百感交集,仿佛四十载时光都浓缩在内。

屈一至

国科大光电学院教师(在校30余年)

年,屈一至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读研,他刚踏进玉泉路校区时,一公寓才刚刚启用,教学楼还在施工,全校只有一个小卖部。

20岁出头的小伙子当时没想到,他与这所学校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年,屈一至毕业留校工作,在物理学部当讲师,住在12号筒子楼。住的环境虽然艰苦,精神食粮却很丰盛,“当时各个学科的专家教授都挤住在筒子楼,平时做饭碰到就能讨论很多学术问题,精神层面是很充实的。”

住筒子楼不算屈一至人生最艰苦的时光,屈一至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最常提到的两个字就是“红薯”。母亲有一段时间照顾家庭,未参加工作,家中只有父亲一人工作开薪。家中有3个孩子要供养,能吃到的口粮大多是红薯,“当时对于吃,没有选择,能选择的只有吃或者不吃。”这是他对于艰苦生活最直接的回忆。

高考结束后,从老家去大学报到是屈一至离家最远的旅行,也是他第一次坐长途火车,看到家乡以外的世界。

对于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光,他多年后回忆起来却是另一番感悟在心头,“小时候的挫折对人一生来说可能是财富。”正是较为拮据的求学生活,让他更为理解寒门学子的辛酸。

年,国科大本科招生组去山东招生,有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格外优异,但家境非常贫寒,孩子面对国科大招生组小心翼翼地“如果家境实在困难,是否可以向学校申请贷款完成学业?”

面对此情此景,屈一至当即承诺:“如果学校可以帮助你,那当然最好;如果学校不可以,我来资助你读书,资助到你读完为止。”这件事至今仍是国科大的一段佳话。

对年轻人的同理心并不是凭空产生,背后的原因,屈一至这么说:“我这一生受惠于人太多,有机会我也想帮助别人,我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是雪中送炭高于锦上添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现在有这个能力,我可以供他读书。”

谈到当老师最幸福的时光,屈一至说,有一年带着自己正处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参加中科院物理所办的“开放日”活动,“当时有学生认出了我,跟我打招呼,说上过我的大课,当时可太有成就感了,我孩子发现,爸爸是厉害的。”屈一至培养的学生在各地工作,但见到屈一至时,学生们总能在人山人海中迅速捕捉到自己的老师。“有一年去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还有学生认出了我,跟我打招呼,上过我大课的学生太多,我记不住他的名字了,但是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叫我一声老师,当时挺感动。”

当邀请屈一至作为国科大首届拾光奉献纪念典礼教师代表发言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不仅是国科大对老师们工作的里程碑式纪念,更是屈一至对校园时光的回顾与感悟。在他眼中,“学校在发展的道路上,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屈一至在镜头定格下的面颊有些发红,麦克风传来的声音微微颤抖。

屈一至将目光投向远方,玉泉路校区礼堂门外的雪松等待结出新的松果,草坪里的小草迎着寒风向上生长,屈一至在国科大的故事还在谱写,正如《陪你度过漫长岁月》歌中所叙,“未来多漫长,再漫长,还有期待。陪伴你,一直到,这故事说完。”

赵亮

国科大校园卡管理中心(在校20余年)

“嘀,刷卡成功。”

“嘀,体温复测中。”

“嘀,支付成功。”

在国科大刷卡时听到的每一声“嘀”,包括一卡通交易、校园支付系统、门禁系统、班车预约系统、图书馆通道、图书借阅、刷卡打开水、校内支付和身份识别服务......背后都是赵亮和一卡通工作人员在运营维护,不算开学放假等节点,即使是寻常日子,一卡通日均交易量也有6万笔左右。

赵亮负责的业务要求不仅要广,更要稳。要保证这几万笔交易不出任何问题、平稳进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赵亮和几个运营人员支撑起全校几万人使用的一卡通系统,难度可想而知。

最怕的是突发状况。几年前,雁栖湖校区所有一卡通运营保障人员集体去奥运村校区开会,到奥运村校区凳子还没坐热,雁栖湖校区学生打来电话说电子门锁坏了,赵亮一想,“坏了,多半是锁芯掉里面了”,赵亮和同事即刻从奥运村校区赶回雁栖湖校区。

“当时真是急坏了,当场把门切开,要保证学生出来上课。”

即使雁栖湖校区的电子门锁给部门增加了很大工作量,赵亮还是很坚定地支持使用电子锁,“雁栖湖校区在设计的时候就预计90%的学生只在雁栖湖校区住一年,用普通门锁的话,钥匙就需要一年一换,既麻烦又不安全。”

一卡通部门的工作并不像其他部门一般按部就班,随着新的需要出现,必然要有配套的服务。

校车预约服务就属于国科大一卡通部门独立研发、运营的系统。随着雁栖湖校区投入使用,班车预约成了一件“麻烦事”。国科大师生现在在手机上使用的班车预约系统,是赵亮和同事们费了大劲“捣鼓”出来的,但很多使用者并不知道,这项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稳,背后凝结了很多一卡通工作人员的心血。

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赵亮和一卡通的创新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根据学校防疫要求,一卡通部门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探索出一套配合防疫的服务,“进出校门刷卡电子登记,进楼门刷卡测温登记,食堂客流统计,设置人流预警机制,与第三方系统做联动……”这一套配合防疫的操作都是赵亮和同事在几个月内摸索出来的,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段迎难奋进的上坡路,赵亮在陪伴国科大,国科大也在陪伴赵亮。太阳在校园卡管理中心外打出斑驳的树影,抬头望去,天很蓝,风很轻。“嘀、嘀、嘀……”校园内的刷卡声此起彼伏。

李国梁

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管理(在校10余年)

作为国科大总务部雁栖湖校区的员工,李国梁与雁栖湖校区进行着一圈又一圈的相遇及重逢。

“校园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个楼宇,我都走过数遍。我看着雁栖湖校区从一片白雪皑皑覆盖的大工地一点一点变成现在这个模样,自己也是伴着校园一点点成熟起来,其实和很多当年的建设者们一样,对这个校园真的是有一种亲人的感觉。”

年自国科大培养单位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毕业后,李国梁选择留在母校国科大工作,从科研处主动来到总务部工作,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公寓和公共楼宇的服务、日常的维修改造、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校园环境绿化等。

博士毕业做后勤,看起来有点“屈才”,但李国梁有自己的想法:“我是年参加竞聘自愿去总务部工作的,慢慢发现后勤工作其实挺有意思,业务虽然很琐碎,但就像实验成功了会喜悦一样,面临如停水停电等一系列突发问题,我们能协调各方力量把风险降到最低也是一种成功,也会喜悦。”

事实上也正如他的同事邵路路所言:“让优秀的人来后勤工作,他会把踏实勤恳的态度也带到后勤,氛围形成了,后勤的服务保障能力自然会提高,整个学校的幸福感都会提升。”

很多人抱怨工作困难太多,事实上,困难背后可能暗藏机遇。“我很幸运,在进入学校工作没多久就遇到了学校的一件大事:雁栖湖新校区的启用。”

年,随着雁栖湖校区的启用,总务部的压力明显加大,谈起当时的工作,李国梁依旧历历在目。

“新校区的启用是一个极为繁杂庞大的系统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需要提前谋划布局。作为一名后勤工作的新兵,我也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大到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规划,组织结构设立和人员布局,小到宿舍门牌号的编码、卫生间拖把、纸篓和教室粉笔板擦的配置,几乎所能想到的每一项和后勤相关的事情都涉及到了。”

工作已经如此紧张,意外还是悄悄找上门来。

年1月31日,第二天就要放寒假了。李国梁像往常一样准备前往雁栖湖校区,准备寒假值班。但不巧,医院开启的。“在高速上发生了车祸,我也因此破了相,并且身上多处软组织挫伤,当下我只好回家养伤。孩子当时也刚出生,我一边养伤,一边陪着刚出生的孩子。”

除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雁栖湖校区也需要李国梁的照顾。2月21日,车祸20天后,李国梁尚未痊愈,毅然返岗。

那段时光给李国梁的印象太过深刻,直至今日,在脑海中的印记依旧清晰:“此后便是整整7个月的疯狂工作阶段,一直到9月下旬,雁栖湖西校区顺利启用,多名学生入住。7个月里,我因为生病休息了两天,此外,基本上每天都有十三四个小时泡在了雁栖湖校区的启用工作上。”

一般人想起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可能会谈“劳”变色,李国梁却有自己的一番感悟,“这段我自己现在看来像是玩命一样的时光,是我10年工作生涯最宝贵的财富,我从中学会了很多,如何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如何去面对千头万绪的事情,如何排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巨大压力,这段经历使我迅速成长。”

有人喜欢夏天的西瓜,有人喜欢冬天的瑞雪,有人喜欢春天的新芽,李国梁最喜欢的,是雁栖的秋。

“如果一定要说个最美的时候,我觉得是每年9月。因为这个时候,既是校园里面风景最美丽的时候,也是新生报到,校园里熙熙攘攘、恢复生机的时候。”

办公室墙上的秒针不疾不徐地走着,等待与雁栖湖在落英缤纷的金秋重逢。李国梁与国科大相伴的岁月,还有很长很长的时光,未来的20年、30年、40年……都在静候李国梁的到来。

在百余个

国科大“科教融合”培养单位中

也有这样一群人

倾尽全力为学生的

学习、生活、安全、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看得见的,是对岗位的恪尽职守

看不见的,是默默守护学生的那颗真心

杜红荣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人事教育处(任职30余年)

手机的来电震动划破寂静的夜晚,也叫醒了睡梦中的杜红荣。凌晨两点,是学生的电话。看清来电人名后,杜红荣迅速按下接听键。

“杜老师,我可以和你说说话吗?我心情不好。”电话那头的声音情绪低迷,语气带着试探与小心翼翼。

“可以呀。”杜红荣说着坐起了身,以便更好地倾听。

这样的事情在杜红荣长达30年的任职期间并不罕见。“学生会问我,老师你怎么还没休息?实际上我已经休息了,但是他们打来电话我不可能不接。”

杜红荣说,“我24小时手机不关机的,学生有问题随时都可以找我。”

年,这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人事教育处处长杜红荣在国家天文台从事教育工作第30个年头,也是她坚守工作岗位的最后一年。

从跟学生岁数相差无几到新生年龄比自己的孩子都小,杜红荣看着一代代天文学子求学而来,满载而去。新生入学前,她心中满是期待;学生念书期间,她极尽陪伴与守护;学生毕业后,她又满怀想念与自豪。三十载冬春,从桃李年华到年逾半百,半生的恪尽职守与支持鼓励,教师与母亲的双重身份使得责任和温情早已深深烙进杜红荣的生命中。这或许就是学生们愿意向杜红荣敞开心扉的原因。

千钧责任,似水柔情。对杜红荣而言,这份工作既是对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责任心的考验。责任二字,从来不可轻言,它是有重量的。“当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又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无法很好帮助学生时是我觉得最难的时候。”

在杜红荣眼中,在天文台的每个孩子都不仅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背后站着的,是整个家庭。“看到他们的时候我就会想,这些孩子不仅是我们天文台的希望,也是他们家庭的希望。”

年,在国科大四十周年校庆纪念大会现场,学校隆重表彰了10名“师德模范奖”获得者,杜红荣位列其中。年,一身简约的藏蓝色连衣裙,佩戴着鲜艳胸花的杜红荣又一次站上国科大颁奖台,接受“30年奉献奖”,接受学校对于她辛勤付出的敬意与祝福。在鲜花与掌声之中,杜红荣双手接过证书,心中满是感动。

“感到累的时候想过放弃吗?”“没有。”杜红荣脱口而出,语气斩钉截铁,仍有她年轻时在部队里的风范。

“为什么呢?”“因为每当我看到孩子的时候,就像是看自己的孩子,所有疲惫和烦恼全都烟消云散了。”杜红荣说着,脸上浮现出浅浅的笑容,眼里的柔情也止不住得往外溢。

什么叫初心不改?杜红荣用30年默默的坚持做出了回答。

任晓华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生处(任职20余年)

从学生成为老师,从科研岗转到教育管理岗,凭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20多年来,任晓华兢兢业业。

每年新生入学,任晓华都会组织召开新生入所教育活动,为每一位来研究院的“小萌新”探索研究生生活提供方向,并请在校生代表及优秀毕业生作分享,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研究生生活。寄语同学们珍惜青春,多多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最好的年纪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招生工作事项繁琐,每年政策都有一定变化,会对招生工作提出新要求。任晓华尤其重视考务安全,每年她都带着同事们一起对招生文件字斟句酌,仔细研读,了解每一处细微变动,进而对本所的考务环节及时调整。从学生报名、材料审核到组织自命题、直至考试结束,勿容丝毫马虎,她都一直提着心。

“这事关学生终身的命运,一点岔子都不能出。”作为把关人,任晓华也一直深受命题老师们的信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多年练就的好眼力保障了考务工作顺利进行。

任晓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手把手指导学生干部开展学生工作,历练他们策划、管理能力。学生们也总是能反馈给她无限惊喜,毕业离开后还总是与她保持着联系。不在武汉工作的学生每次打听到任晓华出差来到自己的城市,总要来见一见最亲爱的任老师。

年,经受了疫情与居家办公的挑战,任晓华焦虑得不行,但仍表现得“云淡风轻”。

第一时间带领处室同仁,迅速建立全体研究生工作台账,无论是返乡异地的学子,还是滞留武汉的学生都感受着教育工作团队的紧密跟踪与时刻关怀,有惊无险地渡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同时,任晓华采取系列举措,保障教育关键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招生工作与毕业学生相关工作的节点一切正常,最大限度降低对学生们的学业影响。

线上采访结束时,一个小细节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等待电话挂断时,电话却几分钟都持续着通话状态,这才又知道任晓华从不主动挂学生们的电话,这份安静的坚守使得每个向她求助的学生感到无限温暖。

李磊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教育处(任职20余年)

“年,我就来到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李磊已经在这里扎根了20年,也亲历了国科大“科教融合”的变迁与发展。

刚入职时,李磊在前辈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培养、导师的管理和所内的招生工作。经过20年时光的淬炼,她已经从职场小白,成长为几乎能独当一面的负责人。李磊说,自动化研究所就是她的第二个家,这里有曾经指引她的前辈、有并肩作战的同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她悉心培养出来的一代代学生。

这些年里,李磊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在变化。年轻时,她与学生亦师亦友,更多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像朋友一样和他们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磊看学生更像是看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价值理念、想法和个性都和之前有所不同。一方面,她很欣赏也愿意了解现在年轻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当他们迷茫时,她会从爱护他们的角度,以年长者的身份帮助他们解决困惑。

工作中的李磊就像一座长明的灯塔,照亮着学生们前行的路。她几乎年复一年地像陀螺一样旋转着,不曾停歇。虽然也曾有过迷茫和困惑,但她始终坚信自己工作的意义。她从未想过放弃,“因为热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出正直、踏实的科研人。“研究生队伍是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他们在最具有创造力的时候,通过导师的指导,能够做出有创造力的工作,这对我们的科研实力也是一个提升。”正因为如此,李磊不敢有丝毫松懈与怠慢。

行文至此

内容很长,但也很短

囊括不完国科大的“孤勇者”

他们在国科大度过整个青春

或正在国科大贡献青春

他们是教师、学生主管、教学主管

是医生护士、宿管阿姨、食堂厨师

校园安保、环卫工人、维修电工

保洁阿姨、校车司机......

因为你们,国科大有了光

谢谢你们,一直陪伴在身旁

致敬平凡,致敬劳动者!

本文综合整理自《国科大》杂志年第六期,年第一期、第五期。原标题《拾光中的陪伴》《拾光里的“她”们》《纸短情长时光不忘》(节选)。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原标题:《10年、20年、30年、40年......致敬!感谢有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