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雁栖湖 >> 雁栖湖新闻 >> 正文 >> 正文

3天2夜,中德两国科学家们究竟聊了些什么

来源:雁栖湖 时间:2023/3/12
                            

年9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立科学院(Leopoldina)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双边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德国国立科学院院长JrgHacker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KlausVONKlitzing围绕“科学与未来”主题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开幕式上,白春礼和JrgHacker代表两国科学院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北京宣言》,倡议加强基础研究并进一步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

签署并发布《北京宣言》杨天鹏摄

此次会议由两国科学院共同召开,主题为“科学与未来:一切源于基础研究”。德国驻华大使ClemensvonGoetze出席开幕式,会议由中科院副院长张涛主持。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德国马普学会副主席FerdiSchth、欧洲核子组织前主任Rolf-DieterHeuer以及中科院院士林惠民、周琪、姚檀栋、潘建伟等众多中德顶尖科学家将在大会上进行报告。会议开始前,双边还举办了青年科学家论坛,两国共36位青年学者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并与顶尖科学家进行了交流。

“草地为什么会变成沙漠?”

“机械力化学在人体中是如何表现的?”

“尖端增强拉曼光谱对显微镜分辨率的提高有什么作用?”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些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甚至横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的问题会出现在同一场会议中。不同学科的交锋、不同思维的碰撞,让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青年研究者们在此可以畅所欲言。

会议现场

“电池用久了为什么会鼓起来?”

“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释放气体?”

“如何提高电池的蓄电量?”

这些你在生活中不曾在意的小现象,恰恰是从事固态离子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丁正平的研究内容。丁正平来自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从事应用导向型的基础研究。他曾在公司工作过,后来重新回归到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目前的工作成果申请了数个专利。当被问及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时,丁正平说:“看到现象,想要改变,所以我们最后还是会回到基础科学。虽然基础和最终的应用可能会有一点点差距,但看到现象最终还是要回到基础才能发展。”这些话,道出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丁正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田野主要从事理论研究,主攻纳米通道内离子和分子的可控传输。一身宝蓝色西装的她举手投足间,既有着年轻研究者的朝气,也充满了知识沉淀而成的魅力。她对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有着深切的体会,“生活中每一个技术应用都和基础研究相关联,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和基础研究相关,基础研究都是互相关联的,没有完全独立性的研究。”她鼓励同学们要以兴趣点为导向,深入地做好基础研究,才能最终走向应用。

田野

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来说,基础科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那么对于为科研事业奉献终身的资深科学家,又是如何看待基础科研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呢?关于这一问题,记者团采访了欧洲科学院和德国科学院双料院士RegineKahmann教授。Kahmann教授认为,所有的应用都来自于基础,如果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研究者将很难解决真正的问题或完成相应的工作,应用研究就包含在基础科学之中。正像Kahmann教授说的那样,“对科学的好奇,让你们聚在这里学习基础科学,但最终它将导向应用。”

Kahmann教授接受采访

“论坛上发言的学者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都有着斐然的成就,从他们身上可以借鉴和学习到自己缺乏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国科大学生李同学说,他目前研究方向是光催化。听到青年科学家关于自由基和光化学反应方面的学术报告内容时,他感到很兴奋。

“好好学习,提高学术修养,努力向这些科学家们看齐。”国科大学生崇同学这样说道,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大型学术论坛本身就是机会,也听到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大气环境方向的报告,收获了一些新的思路。

国科大学子向青年科学家提问

基础研究作为获取自然规律、原理的新知识所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占据的重要位置。短短几个小时,这场精彩纷呈的青年科学家学术论坛让不同的科学思维进行碰撞,创造出了未来科学的更多可能性。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学和技术?

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

ucas.ac.cn

文字:殷瑞莲马一凡宋夏

图片:臧文潇王元璋

头图:核桃

美编:翟璐

责任编辑:袁旭

今天,你在看基础研究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