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邮政管理界,原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因其注重理论研究、推崇科学治邮,在邮政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中成为独树一帜的“旗手”。
年,朱高峰从苏联学成归国,被分配到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随后,中苏关系恶化,大批苏联专家撤离、多个项目搁浅。朱高峰带着一批技术人员,在石家庄郊外一个位于农村地区的机房中苦心研究。在当地,凭全国粮票只能买到颜色发黑、含有沙土的白薯面,吃后整天嗓子发苦。5年后,他们终于研发出60路对称电缆波系统。但朱高峰自此再也不吃白薯。
从攀登这一个高峰开始,他一路爬山过坎,成为中国邮电通信史上一座赫赫有名的“高峰”。
在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的著名论断。大会表彰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其中便有我国第一套中同轴电缆路载波通信系统,这套系统的总设计师正是朱高峰。
年,朱高峰随我国通信代表团访美时,获赠一个能计算函数的计算器,他如获至宝。按规定,在国外得到的礼品,回国后一律上交。他征得团长同意后留下了这件宝贝,转身就送给了同事。因为在程控系统中,滤波器计算量大,正需要这样的计算器。同事们三班倒,轮流使用这个计算器计算,终于研发出了路载波通信系统,突破了国际上投入实际应用最高容量的路系统。可以想象,在70年代初期的“文革”环境中,在连计算器都没有的情况下,朱高峰和他的同事们克服了多少困难研制出了路系统,他们成为国家干线系统的研究骨干。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的一生在不断地攀登高峰。年,一纸调令任命朱高峰出任邮电部副部长。他面临人生中的重大转变:从一个技术型专家转变为管理型领导千部。当时部机关一些老同志不理解,一个技术人员当领导,到底能什么?他们没想到的是,朱高峰善学敢闯,又务实较真,将科学管理和系统思维带入邮电事业,成为邮电部门改革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旗手”之。
履新初期,分管电信业务的他面临诸多困难。“在电话普及率不到10%的情况下不能搞长途自动化。”苏联专家的结论像紧箍咒一样让电话普及率不到1%的中国人畏首畏尾。而在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朱高峰敏锐地意识到,我国邮电行业长期政企不分,行政味道很浓。
他用双脚丈量过全国多个地市、上千个县市后,有了推行改革的底气。在部党组的决策和领导下,他从全国整体着眼,考虑各地具体情况,决定先在发达地区逐步推行长途自动化,再予以扩展。到年,拉萨开通长途自动化——实现了全国省会以上城市自动电话网建设的重大突破。
在分管邮政业务后,他将系统思维运用到邮政业中,年提出建成一个以邮区中心局为基础的、以缩短传递时限为目标的水陆空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利用、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他亲自组织编写了一部“邮政中心局体制”技术文件,并在我国邮政领域首次应用。这套体制直至现在还是中国邮政网络的组织规范,而这一做法为后来快递分发中心的建立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他攀登的高峰不止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期,“层层放权、层层承包”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已经形成一种风潮。邮电内部对此呼声也很高。但朱高峰意识到,邮电部门有很多与工业不同的特点,比如全网统一完成生产过程,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一致等,并不适合层层承包。他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探索、试点后,逐步形成既能维护全网集中统一,又能调动各地区和基层积极性的经济核算制,并在全网推行。
一个行业的兴盛,离不开扎实的理论研究。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积累了大量的学习心得和读书笔记,厘清了邮电经济学的基本脉络、邮电业的管理体制等问题。这些理论研究在他参与领导邮电事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他卸任邮电部副部长后的年结集成书——我国第一本邮电经济学专著《邮电经济与管理》。
朱高峰在人才培养方面著述颇多,他甚至为后来邮电事业的发展播下了大量“种子”。年3月,他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第一届世界电信发展大会后,飞往美国与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高层会晤,商培训事宜。以前出国培训的人员都是带着翻译的,效果比较差,他此时考虑要培训一批会外语、精业务的骨干人才。
当年4月26日,在北京郊区雁栖湖电信职工培训中心,朱高峰一口气用英语讲了一个多小时的动员报告。培训班突击考试选出15人直接出国,英语基础较好的六七十人到南京邮电学院强化英语训练,培训结后再分批送到AT&T培训。这成为朱高峰在邮电部任期结束前浓墨重彩的一笔。
既俯身研究,又专注实务,既破解当下之难题,又积累未来之人才,朱高峰技术专家的智慧和管理的才能在邮电领导岗位的12年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发挥,与同事们一起为后来电信和邮政业的快速发展定了坚实的基础。年,国家决定建立中国工程学院,他参与筹建工作并当选为首届院士,还被选为副院长。对于过往功绩,朱高峰很淡然,认为就应该那样做。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能说两个字绝不说三个字,谈起过往皆是轻描淡写。
像他一样务实、奋进的“高峰”还有很多,他们将生命变成一座座令人敬仰的高峰,为改革开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