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的校区越搬越远,大学生们笑着笑着就哭了。
刚高考完,很多毕业生们就要考虑选学校了。
说实话,报志愿,是个玄学。
有的学校,听起来光鲜亮丽,去了才知道生活条件都是开盲盒,各有各的特点。
有的学校,看着像是在市中心,却没想到,不同的校区竟然有可能随机散落在城郊不同位置。
很多人刚要去报道的时候还意气风发,等到跟着去接站的师兄师姐们坐着大巴车摇摇晃晃开了一路,才惊觉不对劲:
“不是吧?怎么眼睛一闭一睁,车开进山里了?!”
本以为到了大城市读书能够体验城市文化,没想到先体验到的是大城市打工人进城一趟两小时的超长通勤,直接让当代大学生怨种们眼前一黑——
为啥中国大学的校区,要越搬越远啊?
1
进城的两小时路,
拦住了大学生特种兵
人与人之间的大学生活,真的可以天差地别。
有的人上大学,一出校门不管是公交还是地铁都四通八达,二十分钟就能到市中心炫美食,周末还能自由地去各大博物馆里遨游。
有的人就只能在短短的四年里熟悉完学校里的所有角落,每日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和运动场几点一线,仿佛上了个高四高五。
为啥不出去玩?
不是不想,实在是出去一趟太远了啊!
就拿上海有名的“闵大荒”学区来说,想在长宁、静安市中心吃顿晚饭、在黄浦江边散步,时间成本堪比直接跑到江苏去。
上海有名的两所上海交大和华东师大是同被“发配”到闵行的难兄难弟,这里位于上海郊区,从前出了校门基本找不到什么休闲娱乐的地方,乍一看仿佛梦回小镇老家。
80年代的“闵大荒”图源:南闵行周到
也难怪年在“闵大荒”读书的大学生,军训时专门为闵行校区写了首歌:
“你是学习的圣地,大魔都的阳光它最先照耀这里,闵大荒,闵大荒!”
这首歌写得很乐观,但也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一个事实——
相比倒两班地铁花一个多小时到长宁市中心吃吃喝喝,那还不如待在学校里沉迷学习无法自拔来得更轻松自在。
然而,闵行再荒,好歹开发久了,配套设施逐渐齐全。如今的“闵大荒”已经从刚搬过来时大路都没几条的地方,进化到现在已经出现商圈的“小中心”。
要说真正的偏远,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奉贤校区才真的要喊冤。
曾经有个上师大的网友,给自家来上海探亲的老哥发了个学校定位,她哥定睛看了又看,直接问:
“你是住在海里吗?”
说直观点,如果远在奉贤的学子想去趟市中心,得转一班公交和三趟地铁,来回一趟要四个小时,一路上能坐得眼冒金星。
可在北京有些郊外校区的大学生眼里,上海这些高校的距离估计都不过如此。
作为中国总面积最大的一线城市,北京三环内寸土寸金,以至于各个高校的校区随机散落在那些远离市中心的地方。
有的情侣在填志愿的时候,约定好一起奔赴北京,结果到了学校才发现,同城见面远比京津异地还要难得多。
比如,北京最知名的两个大学城,沙河大学城和良乡大学城,汇聚了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众知名高校。
但问题就在于,这两个大学城分别位于北京的北侧和南侧城郊,往返一趟路途遥远。
如果一个法大沙河校区的学生想到北理工良乡校区去,全程地铁下来,再抄近路也得三个小时。
从法大沙河校区到北理工良乡校区图源:百度地图
至于孤独地坐落在怀柔区雁栖湖畔的国科大学子,上学相当于闭关,进个城仿佛西天取经,只能被迫“两耳不闻窗外事”。
别说到南郊的良乡大学城去找朋友,他们就连去一趟市中心逛国家博物馆,都要忍受两个多小时的地铁轰鸣。
尽管在大城市郊区上大学的学生们叫苦连天,各大高校增设校区时却还是不约而同地越搬越远。
甚至,同城的远郊校区和一些学校的异地校区比起来,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2
没有最远,只有更远
5月19日,西工大借着中国——中亚峰会的东风,宣布设立西工大哈萨克斯坦分校区。
这一建,把学校建国外去了,许多网友讨论得热火朝天。
还有人锐评:“中国有西哈(嘻哈)!”
事实上,虽然西工大这次分校区建得有够远,但在距离本部千里之外的异地建立校区的,并不止西工大。
有些校区,分别在祖国大地的南北两端,主打一个独立自主,野蛮生长。
比如,哈工大的主校区和深圳校区,一个在冰雪之城一个在南海之滨,不同校区的同学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接触很少,具体的生活体验也千差万别。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
当然,除了校区之间交流不便之外,在其他城市的校区读书的大学生们,有的开盲盒欧气爆棚,直接成为“市区大学生”。
像哈工大的深圳校区就坐落在“新中心”南山区,交通便捷,想去什么地方都挺方便。
而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珠海校区同在高新区(香洲区),距离珠海的市中心路程不远,还坐拥着崭新舒适的校园环境。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有些小倒霉蛋,在到新校区就读后,发现学校成功地把两个“远”都占了——
不止校区离主校区很远,就连想去一趟学校所在地的市中心,都难如登天。
比如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学生们,一入学,直接被发配到青岛东北部的即墨区。
有校友在小红书上发山大青岛校区美照,感慨这里是“世外桃源”。
下面立马就有同学无情戳穿:
“竟然可以把荒郊野岭说得这么冠冕堂皇(手动狗头)?!”
接着评论区有人犹嫌不足,继续补刀道:
“高情商:世外桃源。低情商:郊区,还是郊区的村里。”
能有多荒?
学校刚搬过去的时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想去市中心的五四广场吹吹风、散散步,得搭上两个半小时的公交车。
哪怕是现在开通了地铁,也仅仅是把路程缩短到了约一个半小时。
如果他们想到济南的中心校区参加点活动,那就更难了:去最近的高铁站都要一个半小时,明明同在山东,却好像咫尺天涯。
兜兜转转到济南,满打满算差不多已经过去了半天。
图源:百度地图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或许入学的时候还想着去主校区逛逛,但一查这个路程,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毕竟,再强悍的大学生特种兵,也遭不住这个公交地铁高铁来回倒半天的罪。
看完怨种大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吐槽后,大家的脑袋瓜里,可能就有了大大的问号:
难道,大学在建新校区的时候,有啥非得往远处建的理由吗?
其实,越来越远的新校区背后,还真有校长们的发展策略与不得已而为之的妥协。
3
上下而求索
看了这么多大学校区,大家可能会很疑惑:
“为什么大学非得建那么多个校区啊?”
“我好不容易到大城市读大学,怎么学校附近比县城还荒凉?”
特别是很多高分填报了北上广高校的同学,经常会感觉到落差:明明自己在填志愿的时候特地挑好了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城市,但到了大学之后别说体验城市文化了,就连周末想出学校转悠放松一圈都被路程劝退。
说到底,还是因为人与地的供需不平衡问题——
简单地来说就是,从前的老校舍放不下这么多大学生了!
自从年开始,因为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开始了扩招的进程。光是那年,全国高校的录取率相比前一年就增长了47.36%。
扩招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无处安置的大学生。人一多起来,原来的校舍显得捉襟见肘,校园范围的扩大势在必行。
对于那些校园面积本就占地宽广、距离市区尚有一定距离的学校,比如清华、华科等学校来说,它们可以继续在校园内的空地建新楼。
但那些从建校之初就老老实实在市区附近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学校,比如同济大学的四平路校区以及北师大的北太平庄校区等,想在校园内部大兴土木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图书馆
有的人可能就会想问了:学校里难以翻新,那往学校周边扩建,不行吗?
还真有点难。像那些原本就在市中心的大学,周围早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盖起了居民楼。
大学的经费都得花在刀刃上,如果在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段买地盖新楼,实在过于奢侈了。
况且,高校占地面积广,要想新建校区,得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此,一些离市中心相对较远的地方,自然会被校长们看中。
在近二十年来新校区扩建浪潮中,选地皮堪比开奖。下手慢的高校,逐渐从近郊被挤向远郊,而原来在近郊的学校,则一跃成为新的市区高校。
像学院路和中关村附近的高校,最初在建校的时候,很多校长估计也想不到,这里能成为北京的高教科技聚集地。
中关村夜景
哪怕是如今繁华的海淀区,在众多高校建校的民国时期,也还有一大片荒地。
然而,高校的存在虹吸了人才、科技与资源,在多年的发展中,带动了无数产业链的完善。
因此,将高校的校区建到远郊,其实也有疏散城市中心功能的意图。
而异地校区的修建,更是让高校的影响力跨越地域,连通南北,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教育资源的平等。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其实,在吐槽了这么多之后,还是有很多学生由衷地庆幸,自己能在新校区学习和生活。
毕竟,除开不便的交通,新校区也有老校区“眼红”的好处。在这里,不仅有科技感十足的崭新教学楼与宽敞舒适的宿舍,还有踏实的学习氛围。
他们不必闹市中取静,自能沉浸于知识的海洋。
不过,仔细想想,在郊区和异地校区上学,远归远吧,但偏居一隅倒也不错。
或许,毕业多年后,当他们再回忆起那段孤独与快乐并存的时光,也会为当年“上下而求索”的纯粹生活而感到怀念吧。
参考资料:
1.图解教育《大学扩招,到底扩招了多少大学生?》
2.网易上流《中国大学校区为啥越搬越远远远远远?》
3.扇贝四六级《最惨的大学校区:太偏远了,简直像流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