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雁栖湖 >> 雁栖湖介绍 >> 正文 >> 正文

quot共筑京彩quot系列讲座

来源:雁栖湖 时间:2023/5/31

导读

近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举办“共筑京彩——经典建筑设计”系列讲座,邀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与城市设计院院长徐聪艺,作以“世界超大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与更新”为题的讲座。讲座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施卫良主持,在城市副中心办公区办公的机关处室、委属单位现场参加讲座,各分局和其他委属单位以视频会议和钉钉直播的形式参与学习。

专家信息

徐聪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监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与城市设计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从业二十余载,立足建筑、规划和景观综合的专业视角,践行高完成度的设计作品。近年来主持了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环境提升、丽泽规划方案优化升级、雁栖湖国际会都功能提升、西安大明宫中央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等重大城市设计、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了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建筑和公共空间风貌、北京与伦敦城市建筑对比、北京中心城典型风貌区建筑风貌量化等多项研究,获得国家、行业、省部级各类专业奖项几十余项。

课程介绍

施卫良副主任首先介绍了本期讲座的背景,讲座围绕“超大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与更新”展开。徐聪艺针对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特点,在世界超大城市中选取街道、滨河、公园、广场四类典型案例,系统性归纳总结其营造与更新的策略,提炼可供北京现阶段城市建设借鉴的要点。

讲座内容

徐聪艺认为人对城市的认知是从空间感知开始的。如果说建筑主体构成了城市的正空间,公共空间则是虚空间,虚实穿插,形成了人们对城市的基础认知,特色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的标志。

街道空间——香榭丽舍大街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以下简称“香街”)位于城市主轴线核心区段,历经多年历史洗礼,一直秉持着“注重人的使用感受”这一原则,给巴黎带来了经久不衰的盛景繁华。

合理的空间划分

香街两侧的人行空间被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域:首先是宽度为11米的人行道,餐厅可在靠近建筑5米的范围内设置外摆空间;其次是1米宽的内侧设施区,用以设置景观,照明和街道家具;紧接着布局10米左右新拓宽的人行道;最后是2米宽的外侧设施区。这样的方式使得香街能容纳更多的行人在此漫步、活动、休憩,并通过舒适的街道高宽比、贯穿全线的露天咖啡座和绿意盎然的行道林,营造了舒适宜人的街道空间。

店招的统一管控

巴黎政府对香街的临街广告店招进行了统一的要求和管控。例如相关法规要求户外广告店招不得影响建筑的外立面,不得遮挡建筑上的装饰物,底商专卖店招牌放置高度不得低于2.5米,一般集中在1-2层间的橱窗内等。

沿街立面的连续性

巴黎政府为了保护富有传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对香街沿街建筑的体量、轮廓进行管控,利用不同颜色和线型的表达,规定在毗邻道路一侧,建筑沿道路红线布局,建筑檐口高度需延续统一,以保持沿街建筑立面的连续性。

从车行到人行的规划思想转变

“人行优先”一直是巴黎规划中所秉持的重点,在未来规划中,香街计划减少机动车道,增设自行车道,加宽人行道,从而使整条大街半步行化。

交通需求

香街的道路规划以两端环岛作为连接城市交通的枢纽,在主干道设置双向10车道,以保证直行车流顺畅通行。跨街支路大多为单行路,降低了横向穿越的干扰,同时密集的红绿灯保证了行人过街的优先性。香街取消路面停车道后,在新的人行道下面建设了5层的地下停车场,共计个车位,确保停车需求。

滨河空间——泰晤士河: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

泰晤士河作为伦敦的母亲河,是伦敦城市景观、环境、交通和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沿岸空间与城市发展休戚相关。以泰晤士河为轴,文化为引领,将泰晤士河的保护、更新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带动了伦敦的城市再生。

以泰晤士河文化带为引领的城市计划

伦敦政府有意识地打造泰晤士河文化带,建设城市品牌。以泰晤士河为中轴,伦敦城区两岸区域被划分为5个风格有别、主题各异的文化景观保护开发区(段),并通过泰晤士河滨水空间这一“纽带”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公共空间与景观系统,同时积极探索泰晤士河两岸文化建设的策略,最新由大伦敦管理局和伦敦港务局发布的《泰晤士河文化愿景案例》,阐明了如何利用泰晤士河的潜力来改变伦敦的文化生活。

创建一个更清洁、更绿色的城市

借助千禧年和年奥运会的契机,伦敦在水污染防治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对泰晤士河全流域进行统筹管理,组织多部门共同成立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严格执行按业务性质作出的明确分工,同时在水处理技术上除了传统的截流排污之外,还引入了生物氧化、曝气充氧及微生物活性污泥等新型措施,利用处理后的废水养鱼、栽培等,从而给水务工作带来活力。

严格的城市景观视觉控制

在全市27个重要眺望景观中,泰晤士河沿岸占据了13个,通过对沿岸新建建筑的选址和建设高度进行精细控制,形成协调的片区风貌、良好的沿岸城市天际线及适宜的空间尺度。临近泰晤士河两岸的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25米,商业设施面积在平方米以上的,必须经过市政府的审批。

便捷的沿河交通

沿泰晤士河形成了便捷的交通体系,以丰富行人游览体验。泰晤士河精华地段的10座桥梁,每一座都独具特色。在重要城市节点与历史遗迹区域布局广场,将外围人流引入,形成开放的公共空间。同时两岸打造了连续贯通的沿河步行体系,保障步行道与桥梁的连接,沿河建筑外设置餐饮外摆与小型公园,形成丰富的休闲游览体验。

活力的公共空间

泰晤士河两岸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城市雕塑、城市主题广场,并不宽敞的街巷错落有致,生活气息浓郁。有效利用建筑前私有空间构建连续的公共空间,保证较高开放度,设置大量商业体外摆、住宅广场、凉亭等公共空间节点,成为邻里间聚会交流的场所,营造强烈的社区氛围。

公园空间——纽约中央公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央公园位于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岛,纵贯曼哈顿上城和中城,紧邻著名的第五大道。中央公园的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被认为是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其对于中央公园的设计更被认为是开创了现代景观设计学之先河。

丰富多样的使用功能

中央公园内拥有丰富多样的使用功能。儿童活动场有21处,可供运动的场地有40公顷,配套餐饮有11处。公园内还有动物园、剧场、博物馆等功能设施,这造就了多元的空间行为,上百部好莱坞电影曾在中央公园取景。

立体的交通规划

公园内交通系统发达,现有43个出入口,9个地铁口沿公园边界布置。四周临公园一侧的人行道宽于临建筑侧,对使用者更加友好。周边停车方便,附近设有计费或者免费的停车位。公园内形成人车分流的立体交通系统,一方面维护了公园的静谧氛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公园内部人行通道的连续安全。

中央公园的周边界面

中央公园东西两侧的建筑维持着20世纪早期的风貌,新建房产项目需要通过当地居民委员会的同意,开发商们都选择尽量融入原有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同时严格的区划管理使得两侧建筑呈现出较为统一的退线和风貌。中央公园南侧的超高摩天大楼,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上突破着、更迭着天际线。

丰富的植被

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借鉴英国传统风景园,通过蜿蜒的小路、大草坪、疏林草地、密林等营造丰富的空间,消隐了公园的规整边界,暗示着田园风光。公园中有种乔木,密林以常绿针叶树为主,草坪周边种植冠大荫浓的乔木或观花树种,广泛选用本土树种和地被植物,强调植物一年四季丰富的色彩变化。树木巨大的浓荫也起到了为公园降温增湿的作用。

灵活的运营模式

年,中央公园保护协会(thecentralparkconversancy,CPC)成立,与纽约市政府签订协议,成为了公园维护运营主体。CPC是一家由一批致力于改善中央公园状况的市民组成的私人非营利组织,负责募集公园运营费用,并维护公园设施、改善公园服务,以维持中央公园长期的良性运营与收支平衡。此举也开创了城市公园运营公私合作的先河,成为全球城市公园效仿的典范,此后的高线公园、布鲁克林大桥公园的运营都受其效应影响。

广场空间——纽约洛克菲勒广场:私属公共空间的成功开创者

洛克菲勒中心广场距离中央公园很近,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自建成起便成为纽约最重要的城市广场之一,在年被授予美国国家历史地标。

开放的共享空间

洛克菲勒中心核心区东西跨度米,南北跨度米,净容积率11.5,建筑密度70%,是一个高度功能复合的城市综合体。秉承开放共享的空间模式,中心首层功能与中央广场、建筑大堂、公共通道相互连通,将各类功能有序串接,依托下沉广场与垂直交通建立了多维度步行网络,地下直接与地铁站相联系,人们在其间能轻松到达与自由穿梭,成功缔造了纽约私属公共空间的典范。

宜人的空间尺度

下沉广场面积约平方米,位于街区中心,是洛克菲勒中心的灵魂30-50米的边长介于社交距离与观望距离之间,使得活力更容易聚集在核心,约5米的下沉高度被分解成两个层次,避免又小又高的深坑感。GE大楼(米)侧向第五大道入口而立,逐级退台,适宜的窗墙尺度与丰富的立面细节处理进一步削减了高层建筑的压抑感,使得公共空间更加贴近人的尺度。

建筑功能多样化

洛克菲勒中心沿广场首层超过60%是零售与餐饮功能,银行、拍卖行、剧院占25%。业态以精品零售店与餐馆为主,囊括了服饰、首饰、电玩、玩具、书店等多种类型。相互贯通的地面、地下人行网络能将庞大的到访人流进行快速分流,同时与丰富的功能相互借力。

营造公众参与的场所感

通过四季不同时节的雕塑装置、公共艺术、公共事件策划,借助影视作品、社交软件等多种媒介的传播,成功塑造了洛克菲勒中心广场浪漫、温馨、精致的空间气质与形象,使其成为到访纽约的必经之地,提升吸引力。每年圣诞节洛克菲勒广场都会点亮纽约市最大的圣诞树,吸引游客前来休闲体验。

总结

施卫良副主任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城市公共空间既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空间体,又具有容纳“人”的感知与行为的社会属性。本期讲座重点介绍的四种城市公共空间——街道、滨水、公园和广场,涵盖了现代城市中常见的公共空间类型。这几个公共空间都是通过统一的规划与设计,赋予空间多样化和丰富性,在提升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能够带动周边甚至整个城市的发展。这些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要点都是人文关怀。人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更是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受益者。

“共筑京彩—经典建筑设计”系列讲座也将继续分享更多规划、建筑等方面的知识。

本内容由实施一处、人事处、机关党委、副中心实施处、副中心规划处、宣教中心提供

图片来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宣教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