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雁栖湖 >> 雁栖湖资源 >> 正文 >> 正文

最美好的我们,启程

来源:雁栖湖 时间:2023/3/13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点击播放

7月3日

中国科学院大学

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在雁栖湖校区体育馆举行

逾万名毕业生背起

印着国科大烙印的“行囊”

迎来人生崭新开始

这些“行囊”

定格了初见的欣喜

成长的磨砺和收获的幸福

成为人生中难以忘怀的重要记忆

铭记初见国科大时的嘱托

“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初入国科大那天,迎新背板上的标语给届行政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黎江平留下了很深印象。

“倚长城、傍雁栖”的校园美景、应接不暇的前沿讲座和全英文中丹双方授课……此时,这一切在黎江平脑海翻涌,三年中的点滴时刻纷至而来。走过青涩,面对未来,如今多了一份自信和笃定:“在这里,我潜心阅读、写作,在云横九派的思想里求索、驰骋,最终我明确了自己对政府治理创新的研究兴趣,也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

黎江平

“成大才,担大任,立大志,明大德”“毕业快乐,前程似锦”“难忘国科情,豪迈踏前程”……毕业典礼当天,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胡佩炎看到毕业道旗,想起了年开学典礼上悬挂的条幅:“致大尽微,家国天下”。那年正值国科大建校40周年,条幅是校庆主题,也是学校对学子的寄望。

如今,胡佩炎有了自己的理解:“学校的寄语希望我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要有全局的眼光,又要有切实的钻研。同时,要像中科院老一辈科学家们那样,心怀家国,探寻未知的科学世界。”

胡佩炎

届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本科生秦嗣量还记得年开学时,白春礼院士寄语学子“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阳光洒满图书馆前,话语更加明媚铿锵。“毕业‘行李’中,我也想‘打包’这句寄语,马上要去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报到了。希望未来自己手中的研究,也能真正为国家排忧解难。”

感谢一路指引的恩师

“毕业之际,最想感谢谁?”导师,无疑是毕业生们的主要首选。

科研攻坚的颠簸时刻,是导师扶着手走过那段泥泞。“我时常会暗暗欣喜,我是多么幸运遇到我的导师。”届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生闫娜感激她的两位导师——国科大纳米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院士,以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

闫娜

在参与牙周组织再生课题项目时,闫娜的实验一度陷入胶着。在导师细化具体实验操作的指点下,她尝试利用大动物实验模型进行效果验证,渡过了难关。“如果‘毕业行囊’里只能放一件东西,我要带上导师们为我培植起的一份科研热爱和初心,继续前行。”

这些年,导师的教诲点滴积淀塞满“毕业行囊”,也渐渐成为毕业生们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记得之前导师李舟对我们提出一个要求:每当做完一个课题的时候,检验自己的方式就是扪心自问,‘我是否已经尽了自己全部的努力?’”在届生物物理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刘莹印象中,类似醍醐灌顶的对话,硕士三年间有过很多,它们扣醒了无数迷茫的时刻,一路指引自己,不是一句“感谢”可以回报的。

刘莹

届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生徐俊超从不“追星”,但导师聂广军是个“例外”,每句叮嘱都记在了“小本本”上。针对课题高度学科交叉的特性,关于课题大方向的选择,“导师要求我们要选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学问题。如果我们的工作最后仅仅是停留于发表几篇论文,那就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秦嗣量的“毕业行囊”里少不了对学业导师、国科大网安学院副院长、中科院信工所副所长邹维递过来的那张表格。“有一次,我请邹老师推荐几本书,结果收到了用Excel整理的一份非常详细的书单,包括书名、出版社、推荐理由等各种信息。这份国科大人真诚、严谨的态度,使我受益匪浅。”

秦嗣量

无形无状却千钧之重,正如国科大学子未来将要攻坚的一个个科研课题,这才是国科大老师们希望装到未来科研青年们行李中的毕业锦囊。

珍惜每一份珍贵的相遇

闪光的记忆行囊,始于每一份珍贵的相遇,遇见重要的时刻、遇见美好的同窗,连结起在国科大徐徐展开的精彩画卷。

那是参加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时的挥汗训练,是冬奥出征时的铮铮誓言,也是同门并肩熬夜的相伴支持,是一起生活时的点滴欢笑。

“演练时,每次奔向天安门城楼我都热泪盈眶,为繁荣昌盛的祖国而自豪,也为作为国科大的一份子而自豪。”年,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毕业生孙一涵作为国科大群众联欢科技工作者方队的一份子,参与到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中,和队友集中训练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那份并肩奋斗一直闪耀在记忆中,每每回看,熠熠闪光。

孙一涵

ASiaNano、原子制造会议、中心年度学术会议……在国科大,闫娜得以作为多项国际国内学术活动的志愿者。“这让我遇到了更多优秀的前辈。每一次相遇,也是一次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旅程。”闫娜总结道。

徐俊超回顾这几年与国科大同行,最大的启发就是那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课题合作互帮互助是日常氛围,也早已成为了我的习惯,看到好的学习资源或机会,会立刻分享给可能需要的同学。这些习惯背后反映出的团队精神,是我们一次次完成高质量合作不可或缺的要素。”

徐俊超

约好科学更高处相见

“入学时我还是‘中学思维’,潜意识里认为,所有的问题在书中都有答案,所有的技术都有那么一本书可以把我教会。”秦嗣量大一时,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信工所研究员龚晓锐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领域的CTF竞赛,下课后他便立刻去请教龚晓锐有没有什么书可以推荐,他人生中第一次得到了“没有答案”的答案。

“龚老师和我说,没有这样的书籍,需要我们自主探索学习。”当年的不可思议如今已成为习以为常:“经过在国科大几年的学习和科研实践,我早已习惯面对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教程的问题,学会了通过自己的调研和探索来解决问题。”一份向更高处走去的底气和从容,从一个“没有答案”的答案开始,生根发芽。

“在国科大学习的这几年,最大的收获是自信。这种自信不是觉得我什么都能做,而是遇到困难,不害怕不退缩。即使一时难以抵达也不会怀疑自己,内心深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届工业催化专业博士毕业生马彩萍相信,这份自信和笃定,也是母校想赠予自己向科学更高处进发的行囊。

马彩萍

“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李树深校长在毕业典礼讲话中,回首了近年来国科大的科研大小事。在听到青藏科考事业时,台下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毕业生李通的腰杆挺得更直了几分。

李通读研期间,多次参与青藏综合科考。“‘在珠峰地区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李树深校长在毕业典礼讲话说到的这句话,让我热血沸腾。”“毕业典礼主持人王艳芬教授是我的导师,她在典礼上的讲话,和平时我们开组会时一样,充满了家国情怀。”李通说,这份言传身教的使命感,激励着他不断“向上生长”,攀登高峰。

毕业典礼上,还有70余名届毕业生代表来到了现场,为自己“补办”一次“告别礼”。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温凯凯就是其中一员。毕业两年,她一直在学校做博士后,“虽然一直没有离开校园后的陌生感,但有一种来报告自己成长的紧张感,内心里更多的是一份紧迫感和鞭策力。我想告诉母校,这两年,我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温凯凯

这两年,依托国科大搭建的科教融合平台和材料学院教授黄辉的指导,温凯凯所在的课题组一同为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日夜并肩,“我们还在实验室搭建了聚合物医学医用平台,未来期望在肿瘤治疗等临床前药物筛选中‘大显身手’。”

为届本科毕业生、级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芦晓苇拨穗的,是校长李树深。“和李校长握手、低头接受他拨穗的时刻,我印象特别深刻。”芦晓苇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一瞬间的感受,只觉得心中动容,“或许,这就是科学家的魅力吧。”

芦晓苇

临别的赠予是双向的

正如李树深校长在毕业典礼讲话中

向毕业生们的告白

“你们带给我们太多惊喜和感动

——不被定义的青春值得骄傲。”

初长成的“强国一代”

即将启程再出发

在未来,继续用汗水和智慧

不断擦亮国科大的科学底色

更多精彩时刻

点击下方图片传送门

原标题:《最美好的我们,启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