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拨慢挑,丝丝弦乐唤起遥远时空的记忆。很快,铮铮琵琶乐起,一会儿嘈嘈切切、一会儿珠落玉盘,清脆的旋律如流水在翻飞的指尖流淌而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艺术家用音乐传达思考——“未来在何方?”。而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齐聚国科大,共同研讨“艺术和科学”的未来。
陈碧荷老师演奏琵琶
年9月7日-8日,“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
论坛现场
这个时代,是科学和艺术融合的时代,不仅是科学技术与艺术技艺上的融合,也是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融合。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深讲席教授、国家天文台汪景琇院士回忆往昔,他的导师曾告诉他,天文就是关于观测的科学。天体和宇宙是美的,探索的途径是美的,宇宙规律的表述也是很美的。身为天文学者,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探索中尽享“美学的欢乐和科学的挑战”。
汪景琇院士分享他关于艺术和科学的思考
来自佛罗伦萨的GiulioBonatti提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总能为艺术家带来新的创作工具”。于是在数字化设备的帮助下,我们能够看到“声光电音乐屏风”,能够在今日美术馆感受各种实体、虚拟和交互的艺术。
GiulioBonatti意大利ILBisonte文化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薇教授
事实上,艺术与科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生命诞生之初,人们就在美的世界摸索前行。早在人类发明“科学”一词之前,人们也无意识地发挥运用自己的科学思维来创造更好的世界。如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中就蕴含着对立统一的科学性和灵活机变的艺术性。
黄朴民教授谈《孙子兵法》
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教授认为,科学和艺术构成了人类发展的一体两面,一个不可分割的完美结合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恒泳认为,科学和艺术非常不同的两个学科,但是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科学和艺术是有共性的
历史上,不乏艺术造诣深厚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擅长小提琴,普朗克和钱学森擅弹钢琴,华罗庚爱写诗。在当代同样有将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大师。钱志熙教授带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院士的诗中,感受诗教传统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北京大学文学院钱志熙教授
在新时代,面对科技的冲击,如何看待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同样成为学者们关心的话题。朱青生教授看到科技以咄咄逼人的姿态一骑绝尘,担忧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正在把人类带上偏执的道路。“这样下去,我们人类有可能会成为人工智能机器旁边的一坨赘肉”。面对科学可能带来的对人类自身的扭曲,我们需要在科学和艺术结合时,时刻反省并自我批判。“我们时刻记得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理性和机器可以替代的产物。”
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教授与观众探讨由人用科学和艺术建造的未来世
对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在众多与会人员中,阿里巴巴的朱卫国采用数字经济和文科思维打造出最大的电商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出版行业的朱颖丽介绍了国家出版项目基金下各种基金名目,提出目前出版界存在的跨学科重大精品项目不足的问题。吴宝俊十多年来从事科普行业,自称是科学与艺术的“凑合”,引发台下阵阵笑声。
中国科学院大学吴宝俊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石自东教授谈到,无论我们认为科学和艺术之间,是互融、互补、互兴、互证、还是互害的关系,在当下,科学家与艺术家一样重要。面对“艺术与科学”这个世纪之问,这些思考和讨论“只是开始”。在这个历史性时刻,众多学者齐聚一堂的讨论,将为学科发展奠定基础、指引方向,也必将开辟一条新的跨学科之路!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
ucas.ac.cn文字:陈艳欣朱美林
视频:陆紫琪
图片:彭潇珂、杨天鹏、徐晓燕、阚成章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美编:缑晓萌
责任编辑:夏承轩
点个在看,告诉我们你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