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雁栖湖 >> 雁栖湖发展 >> 正文 >> 正文

24小时为学生开机他们是这样的家人

来源:雁栖湖 时间:2023/3/2
北京荨麻疹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编者按

几度冬至,几番春换。奥尔罕帕穆克曾写道:“我不想成为一棵树本身,而想成为它的意义。”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有这样一群“家人”——他们是辅导员、是班主任、是学生主管,他们年轻有朝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会第一时间陪伴在学生身旁……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国科大这群“离学生最近”的人,真情体会他们的爱与诚。

在国科大化学工程学院学生主管刘欣欣的办公室里,时不时能听到学生敲门的声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国科大有很多学生主管和刘欣欣一样,承担学生们在校园里的“家人”角色,关心他们的成长成才,为他们的学习生活保驾护航。当被问到如何看待繁忙的学生工作时,他们笑答:“用心,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化学工程学院学生主管刘欣欣

化学工程,志在功成。

这8个字的口号诞生于年刘欣欣和她第一届学生的笔下。

那时的她,刚从国科大学生身份,转换为国科大化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工学院”)的学生主管身份。“那时,化工学院办公室仅有几套空桌椅,而如今,学院里办公设备齐全。”从0到1,她踩过了必经的泥泞,踏过了必经的砂砾。面对年,她对可以从1坚定地迈向属于她和化工学院的正无穷,充满了信心。

“欣欣姐在我们眼里就像一个朋友,特别真实,特别活泼,是我们都想宠着的小姑娘!”一提到刘欣欣,国科大化工学院级硕士研究生张丹如是说道。

“感觉我跟他们没有什么代沟,经常有学生来办公室和我分享热点趣事,‘督促’我跟上潮流。”刘欣欣顿了一下,笑了笑,“起码是现在还能跟得上吧!”透过刘欣欣自信的笑容,你可以看到一个大胆去追梦的女孩身影。

从机械专业跨考到化工专业,从研究生身份转换到学生主管。这些转变,无一例外,缘于热爱。走过的学生时代,仿佛被时间铸成了金钥匙,帮助刘欣欣开启了一扇扇学生的心门。“我对学生的期望就是,希望他们做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是去做被约束的工作。”

“因为年纪相仿,所以更容易感同身受吧。”遇到参加活动被误伤的学生,她连夜协调,医院;值班时听说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她安抚沟通,在走廊里陪护了一整晚。

对于刚成为老师的刘欣欣而言,面对同龄人是自己的学生,原来的老师成为同事时,她还是有些手足无措。“对我来说,身份转变的过程似乎有点漫长,因为我是真的需要换‘位’思考。”但是在转变的路上,她做得很好,因为“这就是用心交心的结果吧”。

在刘欣欣脑海里,总有那么几个瞬间难以忘怀,始终触及她心底里的温柔。

第一年参加校园田径运动会时,化工学院的座位在靠近终点的位置,在男子教师百米比赛的时候,有位老师在终点处摔倒了。“当时我们学院的学生背着急救药箱,一下子就拥了上去。”看在一旁的刘欣欣心里涌上一股暖流,“他们对我来说,就是亲的弟弟妹妹们,看到他们这样的举动,我真心感到很骄傲。”

年,她作为国庆表演带队老师,组织训练,“演出的当天正好是我们训练的第天。国庆的氛围,再加上回顾这天的种种,自己有一种激动到热泪盈眶的感觉。”刘欣欣还记得,国庆训练时有一天下暴雨,即便如此,学生们也坚持蹚着水去体育馆训练,全员到齐。“很多同学全身湿透了,把袜子和鞋子都脱了。”“虽然是为祖国做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大家的身上感受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对于刘欣欣来说,“初心”是在她的星河里始终最闪烁的那颗星星。“一岁一年,一点一滴。每个同学就好像茫茫宇宙中的一颗小行星,围绕着梦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我的世界里自转,希望同学们不随大流,遵循自己的轨迹前进。即便不被看到,也要不停止散发光和热,异常坚定,敢闯敢拼地走下去吧!”说完,刘欣欣含羞地抚了抚头发,脸上依旧挂着总是能够让人感受到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航空宇航学院学生主管肖可心

初见国科大航空宇航学院的肖可心,是在雁栖湖校区教一外的亭子里。身着运动衣,顶着酷酷的鸭舌帽,站得笔直说:“您好,我是肖可心。”

时间是块磨刀石,也是一块试金石。两年的从军生涯磨砺了肖可心坚韧的意志品质,三代中科院人的家庭氛围渲染了他对教育的无限向往,4年的留学时光过滤了他性格里的毛躁轻狂。

就这样,他在时光的沉淀中慢慢成长,且从不止步于此。“我喜欢旅行,探险和登山,每一次的出发我都会提前做好准备。”同样,在年11月首次会面国科大校园里的“新生儿”——航空宇航学院的时候,他也是信心满满,随时准备加入这场富有意义的旅途之中。

航空宇航学院于年11月正式成立,于年开始第一批集中教学。新人新气象,新人新力量。85位航空宇航学院的学生,携着对航空事业的向往,怀揣推动航空技术发展的志气来到了雁栖湖畔,“新”没有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障碍,反而是激励他们不断勇攀高峰的“火箭助推剂”。肖可心更是如此,“我经常早上5点多起床,去跑个10公里”“因为感觉自己有浑身的劲想要使出来。”

“我常常认为,做一名学生主管,和部队的军事主官一样,你光有工作责任无法服众,你还得有魅力。”

“一个人的内心强大,认知足够深远,你就能在你的言行中体现出说服别人的地方。”

肖可心举了个例子说,“就像当时参军时,军官说到的,一个好的军人只能被选出来,而不能被训练出来。这个东西,通过刻意是永远做不到的。”军人的魄力,责任与魅力,无一不尽显于他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之中。“学生给我反馈问题,我永远都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客观的分析,不能说客套话,不能做场面事儿。”

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带着学生们一起健身锻炼。“在美国读书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老教授,是他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素质,什么是魅力。”在教育学方向学习深造时,肖可心坦言他被老教授内心深处与人为善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所以我下定决心,在和我的学生相处时要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耐心,把我从教授身上学到的好品质传递下去。”他点了点头,“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越来越好的。”

对于肖可心来说,在年里,他经历了很多“第一次”。“年的9月10号,是我第一次收到学生给我发的‘肖老师,教师节快乐!’”随后,肖可心探头问,“你知道奇魔猪吗?我当时就回了一个奇摩猪夹着小手红着脸的表情。”“因为感觉有点不好意思。”航空宇航学院级硕士研究生曹胜鸿在“国科大杯”双创大赛中斩获一等奖时,立刻和肖可心分享了这份喜悦。“这也是我第一次真的体会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那种互动,是一种打心底里为他开心的感觉。”

和肖可心对话,你可以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他对世界的“渴望”,仿佛倘若下一秒递给他一个背包,他就会即刻踏上新的征途。“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小的时候只读书,长大的时候只工作。”“我曾经骑着摩托车到西藏,也曾徒步从阿拉斯加州的费尔班克斯城走到了北极圈。这些经历让我知道了世界有多美好,真的让我得到了灵魂上的洗礼。所以不要只逛街只刷剧,走起来,世界大着呢!”

国际学院学生主管杨静

于年筹建,年正式成立的国际学院在国科大校园里仿佛并未被同学们所周知,“可能是因为我们学院只有留学生”,国际学院学生主管杨静笑了笑,“但是我们足球和排球比赛很厉害的!”说着,眼里漾了几分自豪和骄傲。

在国际学院,你可以体会到多元的国际化学术氛围,感受到国际化的发展正稳健前进。在每届多名学生的合作学习与创新创研的背后,杨静成为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与外界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桥梁。

年4月,初到国科大的她,由于之前的专业是对外汉语,所以打心底里觉得沟通上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她发现难点在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比如生活习惯方面,医院,遇到不懂如何挂号寻诊时,杨静就会摇身一变为“远程翻译官”,“自己也在积累这方面词汇,专业词汇可能还差点,但是基础的是必需的。”

因为没有设置国际学院学生会,所以院内大大小小的活动也都需要杨静从头到尾的组织。合唱比赛中,选歌选人、改词降调、彩排通知……但是相比于全身心投入的疲惫,杨静想到更多的是其中的开心事儿。

“因为刚来中国的时候还没有学汉语,所以他们很喜欢这个活动,等回到培养单位的时候,他们的中国同学会觉得很惊奇,‘你们竟然会唱中文歌!’”“还有一届我们选的歌曲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因为总唱在嘴边,所以大家都说要去一次天安门,站在天安门前再唱一遍这首歌。”

说着说着,杨静一拍手,“聊起印象深刻的事儿,还有一件。”年,国际学院合唱比赛选拔时,GJORGINIKOLOVSKI(国际学院级马其顿籍硕士研究生)在竞选钢琴伴奏时落选了,但是心中的“不服气”促使他每周到办公室弹钢琴,每周不落。回培养单位之后,他还会给杨静发练习的视频,发邮件的时候还特意提到,“如果我以后有机会在国科大读博士,我一定会来再选一次!”

“学生的事情,万事无小事”,对于不同成长环境与生活背景的学生,学生主管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国际学院的学生主管更是如此。

对于杨静而言,细心与周到是工作准则更是自我要求。

担心因疫情防控无法来校上课的同学会有学习困难,杨静会经常沟通了解;为了促进校内学生的沟通交往,杨静努力组织学生和教职工的气排球比赛等来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每年都会遇到新的集中教学学生,对我来说,虽然常规性的工作不变,但是在与新一届的学生交流中,自己会迸发新的想法,也会让我反思工作,然后在常规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寄语吗?”杨静抿着嘴思考了很久,“有很多话想送给大家,但还是最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境外同学早日回京,我们再聚雁栖湖畔呀!”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学生主管徐崇

推开国科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学院”)学生主管徐崇办公室的门,舒缓的轻音乐伴着脚步渐渐入耳,仿佛一进门就褪去了一身的紧张与疲惫。“习惯性和学生聊天的时候放点这样的音乐,算是拉近距离的小方法吧。”

年轻的外貌,诙谐的谈吐,你可能想象不到徐崇已经与国科大相识相遇10年之久,其与公管学院的相伴相长更是度过了5年的磨合起伏。

公管学院虽然每届学术型硕士只有50人左右,但公管、法学、管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公管学院“小而精炼”。也正是如此,徐崇对每届学生都能“了如指掌”,“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也经常‘八卦’一下他们的情感故事。”徐崇点点头,“我差不多都知道吧!”

但是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就业选择方面的“反面教材”。在走进国科大之前,他做过语文老师、行政老师、从事业单位跳槽到私企,甚至也曾在星级餐厅工作过……不同性质的工作,不同身份的转换,丰富的从业生涯带给徐崇的不仅是一段段宝贵的体验,更是一种沉淀与成长。

迈入国科大前的“摸爬滚打”给予了徐崇更多的思考,也让其在学生主管的岗位上和学生的沟通教育方式更显成熟。当问道做学生主管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他脱口而出:“引导。”

“因为现在的学生接受的观念太多元了,不同价值观的撕扯不仅使他们易受影响,更是让他们失去了自我判断。”他强调,“所以就要用我们自身的社会阅历去引导他们,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感。”

相比于之前所做过的工作,徐崇坦言,学生主管的工作更让自己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感觉。“徐老师是一个有教师情怀的人。”徐崇的学生班长杨展(公管学院级硕士研究生)评价道,“有什么事情我特别愿意和他倾诉。”在其他人看来,也许作为一名男主管老师,会缺少一些细腻和贴心。对于徐崇自己而言,“一开始确实很难,和学生谈话的时候会遇到学生哭出来的情况”,“但是想想这是学生信任自己,愿意去展示内心想法的表现”。

环顾徐崇的办公室,你可以看到桌面上和书柜里有很多心理学、教育学的书籍,“做学生主管也是一个不断地去吸纳知识,再汲取经验的过程”。说完,他指指书柜,“想看随时来拿!”

除了“教师情怀”,徐崇也是一个总是怀揣着“生活情怀”的人。点开他的朋友圈,你可以看到他随手拍摄的秋日美景,也可以看到他认真总结的生活常态。“我是一个不喜欢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权限的人,比如工作、婚姻,学生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有追溯地去翻”,他解释道,“想让学生了解我对生活的态度,算以身作则,也算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

徐崇有一个藏在心底的愿望。自从成为学生主管以来,他就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里记录和每一个学生的故事,有聊天文档,也有照片相册。“有的时候翻到什么,就会在群里发照片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提及以后,徐崇说,想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写个回忆录出本书留念。问及书名,徐崇笑答,“众生相。”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主管张少真

“张老师经常会向我传授很多经验!”

“张老师是工作非常到位的学生主管!”

听到要采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计算机学院”)学生主管张少真,其他学生主管老师纷纷评价道。年3月,具有校园情怀的张少真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到国科大。“说到缘由,一是我很向往象牙塔生活,二是这里的人文环境很好,三是这里实在是太美了。”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热爱,可攻千重万难。伴着计算机学院成长的张少真,见证了一届又一届计算机学子们的蜕变。一二九合唱比赛一等奖、五月的鲜花一等奖、优秀学生会、五四红旗团委等奖项无不镌刻着张少真和学生们所付出过的努力。提起自己的学生们,她满脸笑意,“他们真的非常棒!”

年,张少真迎来了她的第五批学生。在探索教学教育的漫漫长路上,张少真强调了“管理”和“引领”的重要性。“从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团队开始,用他们的自身的热情去引领身边的同学,由于我们学院人数比较多,所以我们就努力建设好班主任——班级——学生干部——宿舍长的联动模式。”

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打乱了张少真的工作节奏,但是基于前期扎实稳固的工作,在她的积极号召下,学院仍旧顺利开展了防疫知识问答、21天健身打卡、女生节等活动,同学们热情满满。“但是没有举办草地音乐节,还是非常遗憾的。”回忆起年7月5日,计算机学院照常为毕业生筹划的草地音乐节在一个雨天拉开了帷幕。学生们聚在操场上,伴着节奏晃着雨伞,一起歌唱时光,一起怀念过往。“学生们的那种集体荣誉感和满足感给予了我坚持下去的力量,也激发了我无限前进的动力。”

以爱之名,静待花开。无论工作内容多么繁琐繁重,张少真仍会坚持做到24小时为学生开机,每一场学生活动都亲自参与支持。张少真摆摆手,“这是我的岗位职责。”“我特别希望我的学生可以把计算机学院当成家,把我们当成家人。”

谈到自己的女儿,张少真笑称自己是“快乐式教育家长”,“我不想她从小就背负得太多,她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永远是最重要的。”张少真想了想,有时“对自己的孩子可以一天不管,但是学生不行。”“但是对于这二者,我都想成为他们的朋友,是能够敞开心扉交流的朋友。”张少真做到了。

每年回培养单位后都会有学生自行组织回校;毕业生即便仅在北京倒班飞机,也要抽出时间来看她;每次到北京市里开会,总是会有学生主动来找她约饭……在学生们的眼中,和张少真的互动永远真挚且温暖,这一切归结于爱:因为爱于心,所以重于情。

在张少真和其他学生主管老师的互动中,她总是一个热心的“大姐姐”形象。“谁都会遇到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有很多比我优秀的学生主管会传递经验给我,所以当我都走过一遍时,我也想把这些能量再传递下去。”

谈及自己的引路人,张少真坦言道,自己身边的人都像“小太阳”一般。“像学院的刘卫强书记,他工作一腔热血,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他的言行举止也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所以我在工作中也会努力地向他看齐。”

“我的孩子4岁,她最先认识的几个字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被问到对孩子有没有什么教育期望时,张少真摇了摇头,“我不要求她到底走哪条路,只要是她喜欢的,坚持下去就好了。”

“对我的学生也是如此,希望他们始终热情,坚守梦想,勇往直前!”

本文原载于《国科大》杂志年第六期

原标题《果壳儿的“家人们”》

原标题:《24小时为学生开机!他们是这样的“家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