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处理器架构领域,ARM占据了全球绝大多数市场。即使是在芯片设计上表现优异的华为海思、联发科等,也都依赖ARM架构。
一旦ARM发难,国产芯片将从最上游受到制约,这于我国芯片安全不利。为此,我国一直在寻求一种新技术,规避他国技术。RISC-V架构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RISC-V开源架构
RISC-V是一款开源且免费的架构,任何企业都可不受限制地采用RISC-V架构,不会受到约束。
而且,RISC-V虽然源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CPU指令集项目,但是RISC-V能发展为全球第三大CPU架构,靠得是全球科技力量的集体贡献。
并且,负责为RISC-V核心芯片架构与控制制定标准的RISC-V基金会,为了避开美国的技术约束,早已经将总部搬至瑞典。更何况,在RISC-V基金会13个高级会员中,有11个为中国企业。
这些都让中国企业可以安心采用RISC-V架构,不用担心会被“卡脖子”。
而且,采用RISC-V的好处不止于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入门门槛;并且RISC-V赛道上还未出现领跑者,中国有不小的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RISC-V主要有四大优势:设计优势、技术从零起步、管理优势与市场优势。因此他认为,通过开源芯片可以让中国芯片产业实现更快发展。
持同倪光南院士相同看法的中国业界人士并不在少数,如今,我国已在RISC-V芯片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科院取得突破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RISC-V中国峰会上,中科院大学教授包云岗便亮出了其最新成果——国产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心——香山。
包云岗希望,建立一个像Linux一样的开源RISC-V核主线,既能应用于工业界,又能支持学术界试验创新想法。
从年6月11日香山正式建立代码仓库至今,香山已经完成第一代处理器核心——雁栖湖,将在今年7月流片。而第二代架构“南湖”,也将基于中芯国际14nm工艺,在今年年底流片。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包云岗团队自行开发流程、平台、基础设施、工具等,研发出了RISC-VCPU——P。P号称是全球最快的RISC-VCPU,填补了国产芯片的空白,成绩亮眼。
通过对RISC-V架构进行改良,包云岗团队成功研制出“准中国芯片”,规避美国技术。未来,RISC-V还有望有更大的用处。
文/BU审核/子扬校正/知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