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今天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开幕。开幕式上颁发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该奖项是北京地区青少年科技最高奖,共有10位中学生获此殊荣,他们获得了市长亲笔签名的证书。
记者注意到,10位获得“市长奖”的学生分别来自东城、西城和海淀区,他们就读的中学大家都耳熟能详,如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第五中学、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其中人大附中有两人获得市长奖。这些孩子们从事的研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理工科领域,包括化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物理与天文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一系列比赛中获奖。如北京市第五中学的王梓宁曾获得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一等奖,北京市第四中学的潘紫琪曾获得第1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三等奖等荣誉。
颁发市长奖的同时,第39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也正式开幕。据统计,今年共有30万名青少年参加了本届大赛活动,各区上报参赛的初评作品达项,其中竞赛项目有项、展示类项目有项,此外还有优秀科技实践活动、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竞赛项目等。决赛期间,竞赛类项目将按照13个学科进行公开展示和答辩,由学科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参评项目进行分类评审,现场评出各类奖项。另有12家高校、机构和企业设立专项奖。
记者了解到,本届大赛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共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捷克、丹麦等17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20个代表团,比去年提升31%。有8个项目中外选手同台竞技,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动物学、生物医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环境科学八个学科。此外,在怀柔科学城管委会的支持下,本届大赛将首次组织部分获奖学生走进怀柔科学城,参观“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市长奖”获得者谈体会:实验室里的努力和等待让我成为更加丰富的人
潘紫琪(北京市第四中学,研究项目:废弃秸秆转化高辛烷值汽油)
潘紫琪
经历了一年多围绕一个项目的研究,我感受到的最多的就是一种责任感,一种让我身边的人活得更好的责任感。最初和这个项目相识,是因为中科院过程所展示室几小管液体和一些细细的丝线。一年的研究下来,我认识到了实验室和社会其他岗位一样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作场所,然而,它也是最不普通的地方。无数研究人员日复一日重复着迭代般的工作,问起他们这份工作的意义,大多笑笑,回答你,这是他喜爱的事业,他能在重复的劳动中让这个世界改变一点点,同时供养自己的家庭,足矣。
实验室工作的奥妙在于等待。我远没有他们辛苦,但我也在一年的摸索中明白,实验室的故事就是一个碰壁与继续奔跑,失落和惊喜交加的故事。记得我在实验的第一步进行了两周的时间,摔倒在同一个错误“没有加压”上。在师姐的帮助下,我一遍又一遍地改变实验条件,一遍又一遍地搬起巨大的扳手,有了勇气给滚烫的仪器降温,熟悉了有机化学的奇妙味道。
我经常在朋友圈里和同学们大谈我今天又做了几小时几小时的实验,又答了第几次答辩,又发生了怎么样怎么样的事情,嘴上说着太累了,心里总想第二天会不会有更惊喜的成就等待着我呢。现在,我不知道以后自己会走上怎么样的人生道路,但我起码确认,在实验室的这一年里,在带着我的项目闯荡世界的一年里,我成为了更加丰富的一个人,一个懂得在等待和期待的同时默默努力的人。
作者:北京晚报张航
摄影:张航
流程编辑:付善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