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你的念头里是否蹦出过这种想法:等我老了,社会上还是没有机构愿意接收我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几个家长凑钱共同买一个大房子,孩子们在里头居住、生活,父母则有自己的日子,想他了就去看看。
这个念头冒出来后,会不会又被紧随其后的种种“不可能”压下去:他们能住到一块吗?日常生活谁来照顾?每天在大房子里干什么?我死了之后,孩子又当如何?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想必大部分家长会转而放弃这一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然而在北京,有一群四五十岁的谱系家长,决定实施这个计划。
计划的发起人是禾禾爸爸孟郁,还有一批比较认同他理念的家长作后盾。他们组成了一个叫“正青春·创未来”的家长群,线上讨论、线下开会,已经为推进这一设想努力了半年多。
禾禾跟爸爸孟郁在北京雁栖湖
顶着如此多困难也要试一试的原因是,他们的孩子成年了,20多岁不“推”出家门,可能30多岁就再也走不出去了。因此,他们决定以半百之躯,拿出年轻时创业、奋斗的热情和气魄,为了孩子再拼一把。只要孩子未来的安置还没有着落,他们愿意永远“青春”,一直奋斗。
他们能成功吗?过去半年的探索给了他们一定的底气,让这种尝试有了落地的可能。
禾禾:一个钟情于吃,什么都懂的大男孩儿
禾禾,年就要满20岁了。
孟郁的儿子叫“禾禾”,一个身高1米78,斤的大男孩儿。
禾禾2年10月出生,3岁确诊为自闭症,评估结果中重度。学龄前,他经历了多家干预机构,靠谱、不靠谱的路子都走了下过场。小学随班“混”读至六年级,在打了教导主任,那位老太太的心口一拳之后,孟郁麻溜给儿子转到了海淀培智学校。
目前,禾禾的学籍在特校,只不过,他已经有近一年不去上课了,每天一早由爸爸开车载至北京丰台区一家由家长创办的、以体能为特色的大龄孩子日间学校啦法学院,他喜欢那里,称学校为“木工”,大概因为那儿能做木工活儿——锯木头、推刨子等,还有体能和艺术疗愈课。可“木工”也无法赢得禾禾全部欢心,一天的课程他顶多待上半天,吃完午饭便央告着“火车”(禾禾管“汽车”叫“火车”,意思是让爸爸开车回家),回家等姑姑给他做好吃的……
吃是禾禾生命里一件大事。他语言能力很弱,4岁叫“爸爸”,8岁叫“妈妈”,此后至18岁前只有简单的单词仿说,且大部分是无意义的发声。他不是那种热衷于通过语言、图片、文字提要求的孩子,但好吃的除外。而且,没来由地分外讲究,拿出手机,点开“饿了么”,就开始“点餐”。
“一天三顿饭变着花样提要求,早点说吃包子、豆浆、豆腐脑,提一大堆;中午要吃京天红炸糕、排叉、芝麻酱糖饼;晚上吃宫保鸡丁、米饭……‘布置’我一天,我各处点外卖,给伺候得好好的,他满足后对我态度可好了,笑眯眯的。”孟郁说。他至今想不通,这些五花八门的食物禾禾从哪里学来的,因为平常也不怎么出去吃饭。“走到街上,二里地外就能看见炸酱面的招牌。”
孟郁总结后发现,禾禾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