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马克龙夫人布丽吉特参加。会见前,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贝尼耶的法国人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着手翻译的法文版《论语导读》,会穿越如此漫长的时光,在年,被交付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手上。
“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会好好珍藏。”当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手中接过这份来自年的礼物时,习近平主席这样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多年前,孔子的思想传入法国,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多年后,这份珍贵的国礼再次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相遇。
在外交场合,互赠国礼是一种重要的礼仪。习近平主席送出或收到的许多国礼,都像这本《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
惊艳世界的艺术
各国的国礼一般都会选择最能代表国家特色的器物。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习近平主席向他国领导人赠送的国礼中,总少不了瓷器、丝绸等这类颇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
年11月,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好机遇。为了让各国来宾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习近平主席亲自选定了送给各经济体领导人的国礼——一套“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
该赏瓶高38厘米,恰好是天坛祈年殿38米的等比例缩小。赏瓶的最大直径21厘米,代表APEC21个经济体。细长的瓶颈典雅优美,碧蓝的瓶身上浮雕着吉祥水纹,象征“四海”,也寓意着环太平洋;而“瓶”也是“平”的谐音,连起来就是“四海升平”之意。瓶身绘有APEC会标、北京雁栖湖APEC会场以及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天坛和怀柔慕田峪长城。赏瓶采用景泰蓝工艺制作而成,以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霁红釉玉壶春瓶为原型,创新性地把画珐琅、錾胎珐琅、掐丝珐琅三种传统珐琅工艺结合在一起。
被纳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其发展过程本身体现着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有研究者认为,这一技艺源于波斯,在元明时期从中东沿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才诞生了新的本土技艺,并在明景泰年间达到顶峰。
今天,中国是世界上制作景泰蓝最好的国家。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时,参观到故宫畅音阁,就被在展的景泰蓝作品所吸引。习近平主席特地向特朗普夫妇介绍了景泰蓝这门技艺是舶来品,并与他们一起现场体验景泰蓝制作的重要工序——点蓝。特朗普总统为景泰蓝的工艺和精美所折服,不住赞叹,并指着八骏马瓶风趣地问:“这件卖吗?”
年9月召开的杭州G20峰会,与会各国领导人和嘉宾收到的国礼则是苏州丝绸艺术品“合礼”。“合礼”中包含丝巾、福袋、手包等作品。其中的这条丝巾汇集了“绫、罗、绸、缎”四种传统丝织工艺,绣工复杂精美。丝巾长厘米,宽55厘米,在轻柔的真丝缎面上,用苏绣表现了牡丹花和桂花,寓意国家繁荣昌盛、繁花似锦。苏绣的“平绣、乱针绣、打籽绣、盘金绣”4种针法,则运用在花朵、叶片、花蕊、叶脉等不同细节处,仅一个叶片就用了十多种颜色的丝线。丝巾四周装饰的斜砖纹和海浪纹运用了绫的织造工艺,象征着陆上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G20各成员国的国花也被融入设计当中,体现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
这一方丝巾的诞生同样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南京云锦非遗传承人王继胜曾在采访中介绍称,这种运用绫罗绸缎工艺的丝织物叫“泰西提花绸”。早在19世纪,中国丝织界引进西方织机,发明了泰西提花绸。这一织物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广泛运用于旗袍的制作。
做为国礼的中国传统刺绣作品,还有更多的创意设计。年3月,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前,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互换国礼。习近平主席所赠送的国礼就是一幅精美的沈绣作品《普京总统肖像》。沈绣也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也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
在收到如油画般逼真的沈绣肖像作品后,普京总统仔细端详,赞不绝口,“太传奇了,太美,太不可思议了!”他甚至解开西服,拿出自己的领带,笑着说,“正是我的这条领带。”
世代交往的见证
不仅是赠出的国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方收到的国礼也同样见证了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法国收到的这一《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目前仅存世两本。一本做为国礼,另一本存放在巴黎的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生活在年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其著作《论语》在法国的知音众多。从17世纪起,《论语》开始传入欧洲。年法国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是《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书中还附有一段简短的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致谢词,感谢国王对该书出版的支持。路易十四国王当时想要跟中国等东方国家发展外交关系,而《论语》提供了促进交流的载体。马克龙总统介绍说,《论语》的早期翻译和导读曾对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给予启发。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也曾在采访中透露自己读过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著作,《论语》就摆放在床头柜上。
同样体现了中外交往悠久历史的国礼,还有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斯里兰卡时获赠的郑和碑拓片。
据史籍记载,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在下西洋途中,多次抵达斯里兰卡。而今,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国家博物馆,矗立着一块“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简称郑和碑)。这个碑是郑和在公元年9月至年夏天第二次下西洋时,在斯里兰卡登陆后所立。这也是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斯往来的珍贵实物史料。
郑和碑高.5厘米,宽76.5厘米,厚12.5厘米。碑额部分呈拱形,正反面均刻有五爪双龙戏珠精美浮雕,正面长方体四周均以中式花纹雕饰。石碑正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分别有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阴刻文字,记载了多年前郑和赴锡兰(今斯里兰卡)向岛上佛教寺庙布施财物之事。因长期受水侵蚀,泰米尔文和波斯文文字部分受损较严重,难于完整辨识,所幸中文部分受损较轻,虽显模糊,内容仍大体可识。年,英国工程师托马林偶然发现了这块被用做下水道盖板的石碑,后来,该碑被移至科伦坡国家博物馆典藏。
很多国家也会赠送给中方具有该国历史文化特色的国礼,体现着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引。
年5月,习近平主席接受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赠予中方的一匹汗血马。习近平主席表示,汗血马是享誉世界的优良马种,是土库曼斯坦民族的骄傲和荣耀。中国人民喜爱汗血马,将之誉为“天马”。早在多年前,天马就穿越古老的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中土建交以来,土方先后两次将汗血马作为国礼赠送中方,增进了两国人民感情。汗血马已经成为中土友谊的使者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见证。
年10月,在英国出访的习近平主席收到了英国女王赠送的一本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他以戏剧闻名于世界,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年,莎士比亚发表了《十四行诗》,这是他最后一部出版的非戏剧类著作。习近平主席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谈及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习近平主席就引用了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一句话,“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当代友谊的篇章
中外的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历史悠久,更在当代不断续写,这其中的故事也同样在国礼中有所体现。
年,习近平主席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罗利送给习近平主席的礼物中,有一本童话书。作者是从特多共和国嫁到了中国河南郑州的桑丽莎。年,作为特多共和国到中国的第一个留学生,桑丽莎来到了北京。年,桑丽莎跟着丈夫朱伟回到郑州生活。桑丽莎开始了介绍中国文化的工作并出版童话书。从孤身留学,到定居中国、成家立业,桑丽莎的经历也见证了中国与特多共和国之间的友谊。
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习近平主席也常将中国当代的文化作品做为国礼,以促进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阿根廷。在向阿根廷友人赠送的国礼中,《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失恋三十三天》等多部具有中国流行文化符号的影视作品赫然在列。年6月,习近平主席同到访的比利时国王菲利普会晤时,将小说《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作为礼物赠予了菲利普国王。
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时,到访了印度总理莫迪的家乡古吉拉特邦。习近平主席送给莫迪的礼物中,除了一副玉质国际象棋、一个山水风格的苏绣双面绣外,还有《玄奘之路》的电影纪录片。习近平主席说,莫迪总理把中印两国比喻为“两个身体、一种精神”。古吉拉特邦就是例证。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到古吉拉特邦取经,然后把佛经带回中国,在我的家乡陕西西安传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邀请莫迪总理下次访问中国时到西安去看看,看看当年玄奘藏经译经的地方。我们要把两国友谊与合作的纽带传承好、发扬好,把中印关系发展好。
不久,这份邀约就得以实现。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陕西西安接待了到访的莫迪总理。这一次,双方互赠的礼物同样体现了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习近平主席向莫迪总理赠送的是珍贵出土文物铜车马的模型,以及中文和印地语的《大唐西域记》。莫迪总理回赠了释迦牟尼舍利罐的复制品、释迦牟尼头像复制品,以及出土这两件文物的印度古吉拉特邦历史遗迹的画。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记录着中国的时代变迁,它也被当做过国礼。
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越南期间,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胡志明故居进行会晤。习近平主席亲自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国礼给阮富仲——19期《人民日报》报纸。每一期报纸的背后,都有着特殊的故事。习近平主席指着一份泛黄的报纸向阮富仲介绍说:“这是年胡志明主席访华时的报纸,我们费了些劲找到的,一共16期。”这些报纸让阮富仲很惊喜,他仔细端详着这些60多年前的照片和文章。此外,习近平主席还精心挑选了年1月份阮富仲到访中国时的《人民日报》。这19期报纸礼轻情意重,生动地体现出了中越两党两国源远流长的情谊。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国礼不仅可以传递国与国之间的情谊,更是一张张国家文化的品牌,为文明交流互鉴增添着新的色彩。(记者李贞)
《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4月03日第05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