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雁栖湖 >> 雁栖湖新闻 >> 正文 >> 正文

走向世界的北京时间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雁栖湖 时间:2023/3/23

(一)

年,一台自鸣钟出现在北京街头,但当时的世界时区里,“北京时间”几近停滞。

年,一架照相机出现在正阳门城楼,但当时的世界图景里,“中国印象”是个一推就倒的泥足巨人。

长夜如晦,封闭的中国就这样“失去了二百年”。

年10月1日,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庄严宣告,“北京时间”重新开始。那段远离世界而折戟近代的经历,让新中国更加懂得开放的价值,更加坚定走向世界的决心。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70年前,北京没有大型会议场馆,不得不在体育馆接待外宾;如今,中国已是全球各种重大场合的“东道主”,国家会议中心的档期基本没断过。

41年前,优中选优的52名中青年学者赴美留学,走出中国振兴科技的重要一步;如今,中国崛起为最受国际学生青睐的留学目的地之一,北京更成为来华留学生的首选。

32年前,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北京发出,中关村路口竖起“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的广告牌;如今,这里是世界级创新中心,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硅谷。

……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个东方古国不再只是“中国之中国”,更成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而作为“国家会客厅”的北京,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城市。

古都新韵,气象万千。

(二)

年10月,西直门外,苏联展览馆破土动工。当时的工区主任兴奋地给《北京日报》写信,表示要“变工地为学校,抱着小学生的心态,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给首都今后更大规模的建筑工程累积经验。”

1年后,苏联展览馆开馆,也确实成为一所“学校”。拖拉机、收割机、火车头引发热烈围观,观众留言簿上,写满了“让祖国建设得也像苏联那样辉煌。”

人潮涌动的苏联展览馆,是那个年代的地标,承载着新北京关于开放的最初记忆,折射着新中国拥抱世界的急切心情。

当时针指向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的高楼大厦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国展中心、首都机场、国际饭店等新的地标建筑,无不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都是“北京欢迎您”的标志。鲜明的开放印记,正是当时全民心情的反映。

新的节点,新的希望,一双改天换地的双手,不断拨快着走向世界的“北京时间”。

(三)

“万水千山只等闲”,年的《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以此为题,发出向“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进军的号召。

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北京是这场新长征最具指标意义的一个舞台。

这是一场机制革命:年5月,北京航食公司成立,从此开始了新中国中外合资办企业的“”。

这是一场产业革命:年1月号《人民文学》发表了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名作家徐迟生动描绘了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呼唤社会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尊重。同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振聋发聩。

这是一场观念革命:年11月,伴随着欢庆秧歌,中国首家肯德基在前门西侧开业,无论新闻,还是广告,关于洋快餐的一切都在强调这是“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王府井新华书店,出现了最早的英语角。繁华的建国门外大街两侧则冒出了不少地摊,向周围使馆区和外交公寓的“老外”出售日用杂货。多年后,有人这样形容秀水街:“改革开放剪刀裁剪出的当代清明上河图”。

什么叫人心所向?什么叫大势所趋?历时40余年的上下求索,开放的大潮,如狂澜荡涤落后的观念,冲破思想的禁区,打破发展的僵局。古都北京焕发出新的神采,曙光升腾、万物生长。

(四)

“赶上时代”的中国意志,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北京作为“国家会客厅”的历史作用,全方位地促进着世界和中国的相互认知。

波澜壮阔大时代,纵横需有凌云笔。

年9月,北京取得第11届亚运会主办权,这是中国举办的首个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

对于初尝改革开放甜头的中国人而言,“家门口的大事”成为一种象征。全国上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出主意”,“巨龙腾飞看今朝”的口号透着壮志豪情。世界通过北京这扇窗户,感受到了亚洲雄风之强劲。

当开放的大门被进一步推开,人们的心态随之而变——“亚运成功,众盼奥运”。2年7月13日晚,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缓缓说出“北京”二字,首都沸腾!中国沸腾!

北京一度成为世界上建筑吊车最多的城市,“几个月不来就不认识”,出租车司机从ABC起步学英语,志愿者天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

年8月8日,刚刚经历过抗震救灾大考的中国,以无与伦比的北京之夜惊艳世界。

“开幕式不仅开启了夏季奥运会,更是一个国家寻找世界位置的象征性表达。”“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而开放的中国将会让世界更加亲近她”,当西方媒体如是赞叹,甚至将年称为“中国元年”的时候,我们可以体察到,盛会正悄然将中国带回世界舞台的中央。

从亚运到奥运,让世界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里,见证中国的崛起,也让北京在一个更加清晰的坐标下,服务祖国的成长。盛会筹办的过程,成为北京实现城市发展升级、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社会生态环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最大契机。

如今,冬奥进入“北京周期”,筹备建设稳步向前。“双奥之城”北京,正在经历新一场蝶变。

(五)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发展建设的根本逻辑永远是与祖国同行。

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世界舞台上踉跄学步的迟到者,而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大国首都?“时代之问”摆在面前。

年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国际交往中心”成为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之一。

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融入世界、拥抱世界。在千千万万中国人身上,在首都北京的大街小巷,人们强烈感受到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大带来的全球视野,感受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带来的强烈自信。

雁栖湖畔,北京APEC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见证共同繁荣梦想从北京起飞;

国家会议中心,逾千名中外记者或按动快门、或连线直播,将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庄严承诺传向世界;

国家体育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嘉年华激情澎湃,一曲《我们的亚细亚》传递着“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

今天的北京,早已跻身世界一线城市。

站在国贸桥环顾,车水马龙、流光溢彩,媲美东京丸之内、纽约曼哈顿。CBD仅84平方公里的功能区内,坐落着上万家外资企业、9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年,支持创新发展的“国际人才二十条”在北京试点。有人说,如果绘制一幅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流入的热力图,颜色越深,代表该区域吸引人才越多,那么,在亚洲,颜色最深的区域当属中国北京。

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而愈发海纳百川的姿态,又为北京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

人是时间的驾驭者,并赋予所有发展以意义。改革开放的最大价值,在于给无数人带来选择的机会,可以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成就更丰富的人生、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年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的新面孔”作为封面故事,一位中国青年在长城上手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

亚运会,一句“笑迎天下客,满意在京城”焕发了北京人的主人翁热情。有读者专门致信《北京日报》,呼吁广大市民“作为主人请客,是不能冷淡客人的,要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当开放成为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的气质,“把国事当家事,把自己当主角”也成为中国人特别是北京人的习惯。

年8月,奥运志愿者招募启动,仅一个月就有10万人报名。一年后,报名人数突破50万,年3月突破万。学生、职员、居民……京城涌动着志愿服务热潮。

年4月,“奥运人家”征集启动,同样引发报名热潮。收拾一新的四合院,重现“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古都风韵。一群老北京捧着《北京奥运村服务礼仪》认真学习。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看到的都是灿烂的笑容。”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闭幕时,南非总统拉马福萨为“北京服务”由衷点赞。

作为各大盛会的东道主,北京人当仁不让,表现出了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服务水平和良好的社会风尚。通过重大活动的历练,“首都意识”早已内化为北京的鲜明品格,也成为展示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窗口。

(七)

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

年国庆,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竣工剪彩,建筑群外形宛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巨型银燕。

年国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这个被誉为“新世界奇迹”的建筑俯瞰犹如凤凰于飞。

透过“第一国门”,世界看到的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心路历程。

七十载惊涛拍岸,“北京时间”的铿锵报时正响彻世界。大国之都,正翻开新的一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