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变迁,伴随着古都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与八百多年建都史。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年,根据市委研究确定的年度协商计划,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联合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和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6个区政协开展了“推进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专题调研。为进一步深化调研,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于年,联合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6区政协与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共同编辑出版“北京长城文化带丛书”,对长城的现状保护情况、战略规划构想及利用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和研究。
潘之望摄
丛书力图描摹长城像一条祥龙盘踞在北京北部拱卫京师的雄伟景象,充分展示长城的自然美、人文美、技术美和发展美,是我国首套关于北京长城文化带的丛书。丛书共分七册,一册综合卷和六册区域卷。区域卷分为门头沟卷、昌平卷、平谷卷、怀柔卷、密云卷、延庆卷,从北京长城的修建历史、空间特质、建筑工艺、功能定位、文化内涵等方面介绍北京长城文化带,并对北京长城文化带的守护与传承、如何让其“活起来”等现实问题建言献策。
在体例上,每册区域卷分为龙脊沧桑、怀古览胜、妙笔今传、边塞烟云、雄关漫道5个单元,分别由各区文史及长城保护方面的相关专家学者执笔,深入挖掘各区长城历史文化及与长城相关的关城文化、民俗文化,记叙长城修缮、直击长城保护前沿话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舒小峰向晚报读者推荐了这套丛书。“读者甚至可以按图索骥,比如想实地了解怀柔的长城,就拿着怀柔卷去,想看慕田峪长城、箭扣长城,书里也都可以找到。现在网络非常发达,我们习惯于在搜索引擎上查找资料,但找到的大都是只言片语,很多还不甚专业,部分游记和攻略会有偏差和错误,所以这套书特别适合年轻人了解北京的长城。”在舒小峰看来,讲北京长城的书不少,但系统讲北京长城科普类的丛书很少,所以这套书有开创之功;其次,书中的很多作者都是参与了长城文物普查的,多年做长城保护工作的专家,所以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第一手材料,这很难得。此外,这套书是在长城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出版的,对长城文化带建设也提出了不少特别有价值的建议。
书乡特别邀请了几位参与“北京长城文化带丛书”《长城踞北》创作的专家写作了四篇创作谈,本期发表。
用心研读史实,倾情撰写文章
杨广文(昌平卷作者之一)
《长城踞北》(昌平卷)作为“北京长城文化带丛书”七卷之一已经和大家见面了,每每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种对长城特有的情怀油然而生:庄重、紧张、奔波、争论、激动的场面历历在目,曾经过往的情景会像电影一样呈现在眼前……
记得是在年春,昌平区以第四次党代会的名义启动了“昌平历史文脉梳理工程”,成立了以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全员领导参加的编委会,我有幸担任了编委会的副主编兼任执行主编。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年底前,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套20本“昌平历史文化丛书”作为向昌平区第五次党代会的献礼之作终于面世。就在我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整理昌平历史文脉梳理工程文档之际,区政协的主要领导找到了我,提出了要求:尽快组织人员马上着手编写一部昌平与北京长城文化带相关的书籍,要写出特色,保质保量。此时是年的5月份。
时间紧,任务重,区政协的领导高度重视,在人、财、物方面全力保障,区委、政府两办、宣传部、研究室和文化委、旅游委、党史办、档案局、十三陵特区等单位的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有了明确的任务目标,有了20余年一线勘察昌平长城的基础,有了四年多梳理昌平历史文脉的经验,我立即请时任十三陵帝陵研究会会长的胡汉生,昌平博物馆馆长邢军,党史办副主任李烨和区政协研究室主任赵守华及工作人员一起动手动脑,除了查阅大量史书之外,还集中参考了罗哲文先生的《长城》,董耀会先生的《长城漫话》,尹钧科先生的《昌平地理概览》等书籍,引用了其中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和观点,通过史籍、专家的专著,结合之前对昌平历史文脉的梳理,我们经过多次的研讨,进一步认识到昌平历史上特殊区位和地势对北京的战略意义。
昌平位于北京市的北部偏西,境内有著名的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有享誉世界的帝王陵建筑群明十三陵;有驻跸山和天峰拔萃等景物;有大运河最上源白浮堰及白浮泉遗址,是北京唯一一处集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于一身的地区。
由于居庸关所在的军都陉(俗称关沟)是北京通往内蒙古高原最便捷的通道,自战国以来,昌平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西汉以来到明代,很多的军事设施就建立在以居庸关为中心的地域。不但设立了长城而且还建立了由长城和山地相连的诸多关城,如居庸关、上关城、南口城、白羊城、长峪城等,南北纵向与延庆的八达岭、岔道城;东西横向与河北的镇边城、横岭城等,构筑了京师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依据大量的史实和实地勘察结论,我们分工合作,以《地貌天险铸就京畿屏障》为题,论述了昌平地貌特征,决定了昌平区域的长城和关城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对北京的特殊地位,通过对居庸关建筑群的挖掘和分析,阐明了居庸关在北京长城中凸显的重要地域文化特色;以《昌平境内长城的分布及建筑形制》《明代居庸关军事防御体系》《昌平设镇加强陵京防御》为题,论述了昌平地区关城相依、层层布局、纵深防御的重要意义。还以《居庸峡谷关城建置历史沿革》《居庸关碑刻诗铭选》为题,用古人的定论及诗词歌赋,表述了居庸关长城对京师帝陵保卫的特殊重要作用;以《昌平境内长城资源调查》《昌平境内长城的保护修缮》《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为题,记述了昌平区对长城主体保护,对长城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传承。
在历时五个多月的编纂过程中,编委会三次邀请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和他所带领的专家团队与昌平区的作者一起深入现场考察长城实地,逐篇研讨文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了这部《长城踞北》(昌平卷)。
新的视野看长城
郭大鹏(怀柔卷作者之一)
怀柔长城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连密云古北口,西接昌平居庸关,自东向西横亘怀北、雁栖、渤海、九渡河4个镇22个建制村,总长为65.4千米,占北京段长城.7千米的12.4%。怀柔段长城地处要冲、雄奇秀险、遗存丰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承担护卫京畿和明皇陵的重任,其选线科学,造型精美,修筑牢固,并以关城险峻、敌台林立闻名于世。连绵起伏的城墙上,城垣楼台,大部分保存完好。亓连关、慕田峪关、鹞子峪、箭扣依然保持着明长城的原始风貌,年风霜雨雪的侵袭,它至今屹立于燕山之巅。
不同的时代赋予长城不同的价值。《长城踞北》(怀柔卷)的出版,让我们眼前一亮,具体突出三个内在特点。
怀柔长城地处“京师北门,长陵玄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此形成的三镇汇聚、双边镇守的格局是怀柔长城的最大特色,本书第一单元不惜笔墨以《山水之间的三边汇聚大格局》为题,进行了深入解读。慕田独秀、箭扣天险、黄花之雄的形胜,足以令世人惊叹,书中对此也进行了详细介绍。
书中既介绍长城的历史、传说、人物、史实,又记述长城内外风土人情,特别是历史变迁,不惜笔墨书写现代长城故事。如长城脚下的雁栖湖国际会都,作为年APEC会议、年“一带一路”国际峰会的举办地,具有重要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行了特别撰写。昔日防御征战的前沿,成为民族融合的广阔天地。
长城国际文化村的建立、怀柔科学城的建设,更让美丽的怀柔携着长城的积淀,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向和平友好的远方。新时期,长城赋予了怀柔人民新的使命和新的荣耀。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水电大会、国际电影节等一个又一个国际大型会议、会展活动,争相汇聚在怀柔的长城脚下,共同唱响友谊、和平、发展之歌。
怀柔长城涉及碑碣石刻、诗词文赋及历史烟云、民俗风物,内涵丰富,多姿多彩。为了能够突出怀柔长城特色,反映长城文化精髓,本书通过二、三、四三个单元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长城文化的深刻内涵。许多内容都是第一次深入解读;国家级非遗“敛巧饭”,也第一次与长城文化紧密相连。
为了能够突出怀柔长城特色,反映长城文化精髓,编创人员深入研究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如《铁壁铜墙背后的“绕指柔”》,从怀柔地名的起源入手,阐释了怀柔长城铁壁铜墙、刀光剑影的另一面——和平与和谐,长城不只是军事战争的代名词,“柔远人,怀诸侯”的“怀柔政策”才是天下德化一统的追求。茶马互市、长城边贸等内容也都反映了长城内外不同民族的融合,表现出和平是人类世界永恒追求的思想。
怀柔区重视长城资源调查和长城保护工作,从年起,曾先后三次组织长城资源普查。对长城的墙体走向、长度、结构、保存状况、等逐一进行了测量登记,为怀柔长城保护、利用、研究提供了科学、准确、详实的资料和数据。近几年,坚持“科学规划、原状保护”的原则,组织实施了一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先后对黄花城长城、西水峪长城、河防口长城、箭扣长城进行了抢险加固和修缮修复,修缮长度占长城总长度的28%,这些成绩都在第四单元得到反映。同时还对未来长城保护利用、旅游发展、长城国际文化村建设等进行了重点介绍。
读一本好书,如同和智者对话,观历史变迁,叹岁月亘古,长城永远是读不完的书。
求真求实写长城
柴福善(平谷卷作者之一)
这些年来,我不仅参加《平谷县志》的编写,而且做多年文物管理及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工作,大的方向,一直没有离开研究平谷历史文化,而长城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走遍了平谷的山山水水及每个村落,也将平谷境内近百里长城一步步走过来了。
历史上,长城为我国古代人民留下的一项安定与和平保障的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横亘于崇山峻岭、河流峡谷及沙漠高原间,绵延数万里。平谷长城也不例外,是明代在北齐长城基础上所修建,属蓟镇长城一部分。蓟镇,明代沿长城设置的九镇之一,号称京师屏蔽。山海关、喜峰口、黄崖关、古北口等,都是长城沿线险关要塞,极冲之地。
经实地踏察及查阅《四镇三关志》等典籍文献,平谷近百里里长城,关隘、敌台以条石作基础,大城砖垒砌。城墙皆以当地山石垒筑而成,是独具风韵的所谓“石长城”。建有敌台百余座,彰作里关、将军关、黄松谷关、南水谷关、北水谷关5座关隘,将军石营、峨嵋山营、熊儿谷营、镇虏营、黑水湾寨、峨嵋山寨、鱼子山寨、熊儿谷寨8座营寨。
我研究长城,总充满一种敬畏之感。因此,笔下便极其注重求真,在历史的真实面前,不敢违心迎合。谨记清代大儒戴震之语:“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比如面对向来人们的“镇虏营是关押俘虏”之说,甚至地名志等亦如此书写,似乎早成定论。明初这里为猪圈头营,嘉靖时改为镇虏营。清时为避“胡”、“虏”、“夷”、“狄”等字讳,改为镇罗营。这是长城沿线的一座守营,也是因关而设营了。既称镇虏营,那么何为镇虏?考察有明一代,长期困扰、危及江山社稷的,应该是两大边患,一是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一是北部边境蒙古鞑靼部、瓦剌部等的袭扰,称为“南倭北虏”。明万历初年刘效祖所撰《四镇三关志》,多处写到“虏”字,如“洪武二十一年春三月,……出大宁征虏”,“成祖率征虏”,就连刘效祖在序中也有“凡为关镇,计以御虏也。虏入,则关镇不宁;不入,则关镇宁”语。因此,所谓“镇虏”之“虏”,我以为应指“北虏”之“虏”,或更符合历史真实,更接近名字本义。明长城沿线,也有使用类似名者,如怀柔区九渡河镇有座镇虏关,《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载有“卢龙县天启七年‘镇虏门’门额刻石”,即是例证。若释以“拘押过俘虏”,不能这多地方都拘押过俘虏?这未免过于简单,且有望文生义之嫌。
同时注重求实,就是要写出历史的真实。历史为先人所创造,我们必须敬畏先人,故不敢半点弄虚作假,一字违心,于心不安,总以东汉班固《汉书》所写“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语为圭皋。比如见有文章称梨树沟长城为“错长城”。梨树沟,长城脚下八九里长的一道山谷,沟口外一棵两三搂粗的大杜梨树,沟便以此为名。明代万里长城经过梨树沟北部,以毛石干垒的城墙百余米,东部山上一座三眼敌楼。再往东,为余米山险,未建城墙。体现了建造长城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以险为障,以崖代墙。文物志、普查资料等也如是记述。现存一方修造此段城墙碑,首名为“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经畧御倭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重庆蹇达”,时间为“万历三十六年(公元年)春防”。这一切,足以说明这段城墙为正常修建,应该是没有错的。
就这样我全面系统整理了平谷长城资料,并就一些专题深入研究探讨。这时,市政协组织编写《长城踞北》大型丛书,平谷长城为其中一卷。区政协文史委找到我,我便将这些文章及照片交与他们,且参加书之体例、框架、编写的研究。现在,《长城踞北(平谷卷)》已正式出版了。当我打开的刹那,感觉很厚重,这厚重是对长城历史文化的承载。而装帧设计也很雅致大气,内容丰富多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关于长城雅俗共赏的读本。对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进长城文化带整体保护利用以及向全区群众宣传普及长城历史文化,加强平谷文化自觉与自信,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与《长城踞北》的不解情缘
范学新(延庆卷作者之一)
年我有幸参加了由市政协主持编纂的北京长城文化带系列丛书《长城踞北(延庆卷)》的编写工作,这也是北京提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之后,第一套关于长城文化带建设的丛书。
年上半年,我受延庆区政协委托主持《长城踞北(延庆卷)》的编写工作。虽然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延庆地区长城的调查和研究,主持过延庆长城踏查工作,对延庆境内长城比较熟悉,但是要编写一部能够全面反应延庆长城历史文化的书还是项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区政协领导的支持下,我开始了前期资料搜集和大纲的策划。在市政协丛书编写专家组的指导下,几易其稿,最后确定了大纲的基本框架和篇目。
延庆地处北京西北,是京北的重要孔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北京地区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延庆境内的明长城现存墙体.1公里,占北京长城总长度的34%,在北京地区长城实有墙体最长。此外还有敌台座,烽火台86座,关堡42处,遗迹21处。延庆境内的长城建筑形制丰富、防御体系完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延庆地处明代九边十一镇中的蓟镇、昌镇、宣府镇交汇处,长城层层设防,是守卫京师和十三陵的重要军事屏障。延庆长城沿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除长城文化外,沿线有驿路文化、马文化、冶铁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现象。此外,延庆长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八达岭长城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至今累计接待中外游客逾2亿人次,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累计接待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多位,部长级以上官员0多位。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充分体现延庆长城文化的这些特点是编写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仅凭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实现的,必须让更多热爱长城,对长城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我立刻想到了那些久违了的长城小站的朋友们。立即打电话向长城小站的创始人“火箭”求援,让他推荐几位对北京和延庆地区长城文化比较有研究的专业人士,不谋而合,他果然推荐了尚珩、王浩、洪峰、张宝田等几位“老铁”。加上对延庆历史文化深有研究的武光、刘继臣、温廷军、郭强、冯淑珍、赵新忠等几位老师,还邀请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北京知名作家高文瑞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程斌等加盟,成立了一个由专家、教授、业余爱好者、地方学者等10多人组成的跨行业、跨地区的编写团队。
以往研究长城,多注重长城分布和修筑年代,而对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很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