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起源于印度,梵语音译为“窣堵坡”,也可称作塔波、塔婆、浮屠或浮图。由于常以珍奇宝物装饰,因此通常被称为宝塔,简为塔。
宝塔最初用于供奉佛骨舍利和佛教礼仪,在佛弟子看来,见到宝塔就如同见到了佛陀一样必须恭敬、供养、赞叹并进行礼拜。
宝塔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后,中国的能工巧匠们融合了民族的技艺和文化特色,建造无数座恢弘壮观、形态各异的宝塔。
中国的宝塔一般有五至十三层,由奇数层数构成的,其中以七层最为常见。在形制方面,则根据使用材料不同,分别有石塔、砖塔、铁塔和琉璃塔等类型;而在造型上,则除了方形外还有六角、八角和十二角形等各种不同风格。
这些千姿百态的古代建筑完美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与文化成就,并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苏州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宝塔之城”,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南宋石刻《平江图》中,就展示了十余座古塔;而在清代,城内七塔、八幢之说;如今,现存宋塔之多,仍为全国之冠。
本文将介绍一些苏州现存、具有代表性的古塔:
01.诸塔之冠:北寺塔北寺塔现位于人民路北端的报恩寺内。报恩寺因地处城北,故习惯称之北寺。
相传三国时孙权为乳母陈氏在此建通玄寺,南朝梁武帝时通玄寺始建11层高塔。现存的宝塔为南宋绍兴二十三年()重建,为九层八角砖木楼阁式,塔高76米,俗称“北寺塔”。
北寺塔气宇轩昂,雄伟壮观,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年,苏州为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规定古城内新建建筑不能超过24米,即北寺塔的第三层,北寺塔成了古城的天际线。
登塔远望,苏州市内全景,可一览无余,真是“十万楼台影,分明脚底看。”因此被誉为“名冠江南第一塔”。
02.中国斜塔:虎丘塔虎丘塔又名云岩寺塔,位于苏州市虎丘风景区,与阊门外七里山塘相连,为吴中胜迹。
这座经历千年风雨傲然挺立的虎丘塔,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为仿木塔楼阁式,总高43米,重六千吨。在长江以南,随着同时代同风格的雷锋塔倒塌,它成了唯一。
不过,这座砖结构的古塔也是多灾多难,自宋建炎四年()到崇祯十一年(),多年中仅大火就七次,而崇祯十一年间的大火,将塔顶及各层木檐焚毁,铁刹倒塌。
大火后,人们发现塔身严重倾斜,为了防止倒塌,决定修虎丘塔。对六层以上拆掉重建,并将原来九层的古塔改为七层,并在七层有意向东南倾斜,以改变向西北偏倒的速度。
这次修缮后的三百年间,一直没有大修过。清咸丰十年(),太平天国攻占苏州,又被纵火焚烧。解放后,又进行了三次大修,从根本上遏制了塔体的继续倾斜,使塔体保持稳定。
据年测定,虎丘塔顶部已向北偏东移2.34米,倾角3度59分。人们将其和比萨斜塔做了对比,并形象地称之为“东方比萨斜塔”。
03.国宝典藏:瑞光塔瑞光塔,位于苏州古城人民路西南端的盘门景区,相传在赤乌四年(年),西域高僧性康,来到三国时期东吴郡传播佛教,吴大帝孙权为迎接他,在盘门内建普济院。十年(),又建舍利塔于寺中,以报母恩,这是瑞光塔前身。
现存的瑞光塔建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于仁宗天圣八年()竣工,历经二十六年。数千年来,几经毁坏和修复。在年至年又经三年的大修,古塔风貌得以再现。
修复后的瑞光塔为七级八面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佛塔,总重4吨,高53.6米,底层外壁对边11.2米,塔刹高处由生铁铸就,最后以铜铸贴金的日、月和葫芦结顶。日和月象征“日月瑞光”,贴上真金,以阳光下闪闪发光,也是“瑞光”之意。
瑞光塔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我国北宋南方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比较成熟的代表作,与稍早的虎丘塔比,在构造、用材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
年几个顽童在塔上掏鸟蛋时,偶然发现了一批藏于第三层塔心窖穴中,极为宝贵的五代、北宋文物。
其中,真珠舍利宝幢仅珍宝就用了四万多颗,“真珠”是指佛教中的人间七宝,包括珍珠、水晶、玛瑙、琥珀、檀香木、金和银。
宝幢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世。
04.建造之谜:双塔在苏州城东的定慧寺巷内,有苏州著名的双塔。双塔又称罗汉院双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年),由王文罕、王文华兄弟捐资所建。
双塔一座叫舍利塔,另一座叫功德塔,型制相同,比肩而立,为七层八角楼阁式仿木砖塔,两座塔分别高33.3米、33.7米。双塔两塔间相距仅20来米,能在这么近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很高。
而双塔的塔刹部分,是两个重达5吨高10米的生铁,千年以前的古人如何把塔刹运送到20多米高的塔冠上,又是如何躲过千年雷击闪电而幸存,成了千古之谜,充满了神秘色彩。
05.永镇灵山:灵岩塔灵岩山位于苏州木渎镇北,因其多奇石形似灵芝而得名。山上有一座古寺——灵岩山寺,相传为西施馆娃宫旧址。
寺中钟楼和佛塔高耸入云,巍峨壮观。此外还有一座古塔——灵岩塔(永祚塔),始建于梁天监二年(),两宋时期重修过,明万历年间被雷电所毁。
现存的砖塔是清乾隆十五年()所建,并呈八角形,共7层高34米。塔壁有多处宋代铭文砖。每层四面辟门,逐层交错,形制与市内的双塔相同。
整修后的古塔宏伟壮观,在青山之中格外显眼。登上这座古的高塔远眺,吴天开阔、太湖风帆历历在目。
06.笑傲湖山:上方塔从苏州的胥门出发经过横塘,沿着越来溪向南,就能到达上方山麓。这里靠近石湖,地处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层峦叠嶂、四季花开。
在山顶上有一塔凌空,笑傲湖山,这就是上方塔,也被称为楞伽塔。始建于隋朝大业四年(),并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进行了重建。
该塔高28.32米,由砖块构成共七级八面形式,并采用仿楼阁式外观设计。现存的结构基本保留了宋代原貌,并保存有多处铭文砖和明朝崇祯十三年重修时所立的碑记石刻。
登顶远眺,美景如画的石湖山水尽收眼底,深林幽谷间花果茂盛,展现出江南田园风光的美丽,让人心旷神怡。
07.佛生万象:万佛石塔万佛石塔位于相城镇湖的西泾村,初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原名禅师塔。元代大德年间,由高僧昕日重修。
万佛石塔坐落在江南名刹秀峰附近,高11.2米,由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青石垒成的塔身,塔刹则由石刻宝瓶、覆体和相轮组成的,下方是长方形的支座。
走进火焰状的塔门,在正中央可以看到一尊慈祥端庄的佛像。石塔须弥座上雕刻着许多小型佛像,佛像高4.5厘米,宽3.5厘米,仅鸡蛋大小,一个个衣冠清晰,五官可辨,结跏趺坐在莲座上。这些小佛像每排平均有尊,共60排,计尊,“万佛宝塔”名称由此而来。
与汉族传统楼阁式宝塔和印度喇嘛(即“瓶型”)宝塔不同,“万佛石塔”自成一体,是古代劳动人民石雕建筑艺术的杰作。
08.金碧摩空:常熟方塔常熟市区素以“十里青山半入城”著称,虞山郁郁葱葱,半绕着古城。登上山顶眺望,可以看到一座四方古塔——崇教兴福寺塔,可与西安大雁塔媲美。
这座古塔建于南宋建炎四年(),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现塔为九级四面木檐楼阁式砖塔,盔形顶,高67.58米。铁铸塔刹重达3万多斤。内部设有级扶梯。
常熟方塔造型简洁古朴、塔角舒展自然、风铃摇曳生姿。登塔俯视,虞山蜿蜒曲折,犹如横卧苍龙,南郊昆承湖,耀如明珠,美丽动人。
09.千帆白浪:光福塔光福塔位于江南探梅胜地的光福镇铜观音寺后面龟山上,原名为“舍利佛塔”,曾经收藏有《大方广佛华经》和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舍利。
该塔建于梁朝大同初年(-),由九真太守顾野王舍山所建。唐会昌末期受大火毁坏,咸通时期重修,清乾隆年间再次进行了修缮。
这座7层高20多米、呈方形砖木结构的古塔,登临其上,可俯瞰穹窿、灵岩诸山,环顾洞庭诸峰,与一望无际的太湖,水天一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10.古桥塔影:震泽慈云塔慈云寺位于苏州南部吴江区震泽古镇禹迹桥北,是一座六面五级的建筑,造型精美,层层飞檐。
据传说,此塔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为孙权之妹孙夫人思念丈夫刘备而建,因此也称为“望夫塔”。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女儿慈云公主避难到震泽后重建了这座塔,并将其命名为慈云塔。
经过考证发现,现塔实际上是南宋咸淳年间由僧人道译重建的,是砖身木檐楼阁式结构,总高38.44米,包括回廊、塔壁和中心等组成。
在慈云塔畔,有一座宏伟的石拱高桥——禹迹桥。每当夕阳西下之时,登塔可以北望太湖,银涛雪浪;南瞰麻漾,碧波荡漾。塔影映霞,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慈云夕照”。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748.html